时间:202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四十年山东蔬菜科技和蔬菜产业一步步向前发展,有这样一位老校友,他勤奋刻苦甘于献身,求真务实搞蔬菜科研,择一事终一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其中一名参与者。他就是我校果蔬专业级校友何启伟。曾任省农科院院长助理、研究员,山东农业大学蔬菜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团团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十字花科蔬菜分会副会长、山东园艺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悟农、懂农、爱农”的拳拳之意。

拳拳之心求学路当何启伟回想起自己的学农之路起源时,除了受童年时期帮助家人种田等亲身实践的影响,也与他高中时那场“小说梦”脱不了关系。双百方针影响下活跃的文艺创作气氛,也触发了何启伟写作的愿望。他课余时间几乎全部都在思考小说的写作问题,甚至夜不能寐患上了失眠症。濒临精神崩溃边缘的何启伟请假回家,“看着日渐衰老的母亲依旧辛勤劳作,乡村夜间的宁静让我的失眠症不治而愈。”经过这一番折腾,何启伟便放弃了学文、写小说,渐渐萌生了学农的意念。高考前他就已经决定要报考农医类高校,最终被莱阳农学院果蔬专业录取。莱阳农学院由权威学者、年轻高才生等教师组成特色的师资力量、学校领导重视学生劳动实习和实践的优良传统让何启伟大学四年获得了踏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作为农业院校,莱阳农学院一直贯彻培养学生为农业、农民服务的理念,应学校教学安排,何启伟大二上学期与专业同学一起赴威海市陶家夼开启艰苦的一段实习。“在月初还能吃到玉米杂粮饼子,喝点菜叶稀粥,到月末就只有甘薯叶稀粥了。”当时半饥半饱的伙食伴随着的是高强度的劳作,生产队没有拖拉机和牲口,再加上是梯田,玉米的收割、运输全靠人力,一天要劳动12个小时。那段艰苦的劳动经历让何启伟铭记于心,而从中磨练出来的踏实肯干、不怕困难的性格,变成了他终生的财富,也坚定了他学农的信念。毕业前,何启伟还同专业同学先后赴青岛果树园艺场、济南北园公社等地实习,把自己的课堂所学运用到大地上。在莱阳农学院的这四年,奠定了何启伟学农、从事园艺专业,特别是从事蔬菜科学研究工作的五十年。蔬菜科研成果丰何启伟长期从事蔬菜遗传育种及栽培研究,是90年代以来山东省首席蔬菜专家和国内知名的萝卜、大白菜育种专家。大学毕业后何启伟来到省农科院蔬菜研究室,职位上人员的空缺使何启伟接受了蔬菜科研工作第一个研究课题,接手全省萝卜品种资源整理工作。在几乎天天下地的观察和实践中,何启伟逐渐对萝卜地方品种的类型和特性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他看到了萝卜杂种优势的存在,也就开始了育种研究。经历了从高产到优质再到适于不同季节栽培的品种的萝卜育种目标的变化,何启伟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广,大白菜等蔬菜也被纳入他的研究范围,他始终持之以恒,热爱并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他先后主持育成了萝卜、大白菜品种30多个。主持开展了多项设施蔬菜栽培研究,倡导并组织了山东名产蔬菜和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工程的研究,获国家和省级奖励成果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项,省一、二等奖4项。先后发表论文80多篇,提出多项有关蔬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出版专著和科普书籍30多种,达万字。90年代以来,面对日光温室蔬菜的快速发展和存在的众多问题,何启伟教授认识到,立项开展系统研究,尽快实现从日光温室建造到系统栽培管理技术升级,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于是他以蔬菜首席专家的身份,积极向省领导建议开展立项研究,并倡导科研协作,多学科结合,主持开展了“山东新型日光温室蔬菜系统技术工程研究与开发”重大专项研究。经过5年工作,该项目促进了山东设施蔬菜的产业化,并推动了全国日光温室蔬菜的发展,丰富了我国冬春蔬菜市场供应,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反哺之心育新人

年夏,何启伟为母校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捐款万元,用于蔬菜育种、人才培养。这是我校建校70年历史上首位为培育育种人才以个人名义捐款的人,在我省也极为罕见。谈起为何捐款,何启伟老人平静地说,“我和妻子都是莱农毕业,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们要帮助青年学子们成才,鼓励大家多出成果。款捐出去之后,我们心里会舒服一点。我老伴一年前去世了,她生前便同意我捐出我们的积蓄……”据了解,何启伟与其灵魂伴侣安振琴在大学时代是同班同学,后来同时分到山东省农科院蔬菜所。安振琴老人主要做番茄育种,而青岛农业大学所设“何安奖学金”便始源于此。

何启伟的女儿何虹告诉记者:“母亲在世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约定了向母校捐款的事情,他们觉得为学校尽一份力是应该的,他们很感激母校对他们的培养,希望这次捐款能作为奖学金激励更多积极向上的学生努力学习。”她和哥哥都认为,父母这次捐款是一种正能量的传输,他们都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但是捐出这么多钱,将来怎么生活?何启伟这样回答:“我们是工薪阶层,生活节省一点,留点养老钱就可以,其余的还是给学生们用价值更大。”生活中,何启伟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据何启伟老人的家人介绍,他便秘较为严重,连益生菌都舍不得吃;穿衣也很朴素。青岛农大园艺学院副院长王富教授回忆说,老爷子生活非常简朴,他开的车就是个三万块钱的小车。他对蔬菜育种的专注,对青年学子很受启发,每次到学校,总喜欢跟大学生交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赤子之心入基层

何启伟深知,为农业和农民服务是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天职。“作为一名蔬菜科研工作者,不论做什么研究,都应该了解蔬菜生产实际,了解农民和市场需求,把研究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悟出前瞻性、明确研究重点和目标才会取得符合生产和市场需求的研究成果。”从事专业研究,研制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为蔬菜生产和广大菜农服务,既是他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工作的落脚点。

悟农之路大半生,拜农民为师、向农民学习是何启伟感悟出来的宝贵经验。青年何启伟曾经跑遍济南郊区东郊、北园、西郊以及董家、唐王各个菜区,认识和结交了朱东海、李桂田等一群农民朋友。他们教会了何启伟书本上没有的种菜技术和经验。正是这些实践,让他后来拿到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山东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自年何启伟任省政府农业顾问、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蔬菜分团团长、省蔬菜良种工程课题首席专家以来,积极组织全省蔬菜科研协作,潜心开展蔬菜育种与栽培研究,努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他还抽出时间深入菜区开展调查研究,密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