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张文艳 近日,到达鲁迅公园,风和日丽。 从莱阳路转入鲁迅公园正门,牌坊首当其冲:三开间飞檐的古典牌坊,中间高两边低。顶部主要色调为绿色,底部采用了灰色花岗岩。中间是古典的暗红色牌匾,上书“鲁迅公园”四个烫金大字,基座台阶为花岗岩。 翻看公园的老照片,牌坊是鲁迅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除了屡次更换的名字,还有结构的变迁。 起初,鲁迅公园一带的海滨多为礁石和沙滩,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开始在汇泉湾西北侧栽植黑松。年,浴场西北侧的黑松林带成为游人观景之处。年,日本侵占青岛,把这片黑松林地称“曙滨公园”。 年,中国政府回收青岛后陆续加以改造。 年,青岛市农林事务所规划设计,著名园艺家葛敬应先生亲自操刀,借助环抱海岸的自然环境,依势造型,并在莱阳路临海崖坡上砌石铺路,修筑亭阁,以青松为被,以冬青为篱,辟建花畦,建成一处漂亮的公园。因当时青岛市市长为胡若愚,公园得名“若愚公园”。据文史学者王栋先生撰文称,具体实施者为青岛工务局,工务局建筑师田有秋、许守忠等参与了公园的维修设计。 年,沈鸿烈接任青岛市市长,更名为“海滨公园”,为了与山海关路海滨公园相区别,便称其为“莱阳路海滨公园”。同年,根据蔡元培先生的提议,公园西端开始建设青岛水族馆,翌年二月竣工,后在其中建立中国海洋研究所。年,在公园的东侧建设产业馆。 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木制牌坊改为石质,顶部的吻兽改成了和平鸽,也开创了在古建筑上采用新动物造型的先例。年,又重新彩绘了牌坊图案。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建筑界正在盛行“中国固有之形式”。栈桥上的回澜阁也在同一阶段修建。“可能是由工务局建筑师许守忠设计的牌坊也采用了仿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王栋先生在《海滨公园牌坊与青岛神社大鸟居》一文中提到,根据青岛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图纸和留存至今的影像资料显示,最初的牌坊为木构的三间四柱式,上部为传统式样的额枋斗拱,并辅以彩檩画椽,两端飞檐微微起翘,檐脊设琉璃走兽,顶部敷设绿色琉璃瓦,底部则为稳固并兼有装饰作用的祥云夹杆石。这处公园在建成后被命名为“海滨公园”,因此牌坊面向莱阳路一侧额书“海滨公园”,面向大海一侧则为“蓬壶胜览”,均为近代书法家郑世芬(年-年)所书。日伪时期,因近海潮湿和疏于管理,海滨公园牌坊的木构腐朽严重,存在倒塌危险。因此工务部门遂将牌坊框架拆除后改为更为坚固耐用的石质。 改造前是语录碑 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全市青年捐款修建了一尊3米高的鲁迅先生花岗石雕像,立于正门处,成为鲁迅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年,公园内新建了鲁迅自传碑、鲁迅诗廊、呐喊台等景观。 (图多为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