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庙 後土廟。在縣治西南,明正統七年,游仙宮提點李志源建。 社稷壇。在縣治西北里許,洪武二年,縣丞陳奎建。正統八年,知縣郭敏重建,久廢。 先農壇,在縣治東北邑厲壇東里許,清雍正四年奉詔建,道光間圮,今遺址尚存。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縣治西南二里許,明洪武二年,縣丞陳奎建。正統八年,知縣郭敏重建,久廢。 邑厲壇。在縣治東北里許,明洪武八年,知縣賈則智建,郭敏、張惟重修,久廢。 旗纛(dao)廟。舊在縣治東演武廳後,清初廢。 火德廟。在南城門上,清知縣石可章、沈鎬茅、方廉邑人劉子道等先後修,民國二十年廢,今遺址尚存。 真武廟,有二,一名北極,一名玄帝。一在城內關帝廟東,金大定初建,明永樂二年,知縣李泰重修。一在北門外,明嘉靖八年,邑人張理建。民國20年廢。 三官廟。有三,一在舊城隍廟後,一在遊仙宮內,一在南關西街,民國二十年俱廢。 八臘廟。在縣治西五里之馬山埠,明成化十五年,參政邢表檄建。清邑人李韟(同“皋”)、知縣費元衡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東嶽廟。一稱天齊廟,在遊仙宮內,元元貞元年,縣尹王能建,清咸豐十一年,邑人劉振甲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遊仙宮。在縣署西南,金皇統間建,元至正十七年,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中爲三清殿,左右爲三官、真武殿,後爲玉皇殿,前爲龍虎殿,又前爲大門,民國二十年廢。 城隍廟。在縣署東。洪武二年,縣丞陳建建,中正殿三楹,左右耳房各如之,正殿前爲左右廊,廊前爲馬殿,五楹,殿西爲旌揚祠,又西爲客廳,廳前爲陳公祠,後爲花園,殿前左側爲室三楹,又前爲福謙門,其左側爲感應門,門南爲孤魂所,所東爲戲樓,右側爲廟戶室,前爲重門,又前爲牌樓,牌樓前爲大門,嘉靖九年,邑人趙淇等,萬曆三十一年知縣蔡蘿齊重修。清知縣張可立,鍾賡起、瑞森暨荆培蕙、刘玑等又重修。民国十八年废。 马神庙。在縣治西藥王廟右。清道光九年,邑人董育昕等重建。民國二十年廢。 文廟。舊在縣治西南,唐會昌年間創建。(其遺址在現在的城廂衛生院)大德三年,縣尹王革奉詔重修,六年,縣尹程珪並建師生講授宅舍。元末又毀於兵,明洪武三年,知縣賈則智,縣丞陳奎仍元之舊而增葺之,嗣後相繼不廢。至嘉靖34年,牛木山乃大撤腐朽,彌加修飾,萬曆九年,程時建繼之,山木建者:先師殿五楹。即今大成殿也,左右爲東西庑,各十一楹。前为戟门,即今大成门也,左右为神厨、神库,各四楹,又前为櫺(ling)星门,门之前为泮池,泮池前为大成门,即今额为“圣庙”者也。先师殿后为明伦堂,六楹,东时习斋,西日新斋,堂后为敬一亭,东为馔堂,西为馔厨,外儒学门。其前山木建者:启圣祠,在先师殿西南(宋大中祥符四年,封孔子父为齐国公。庆历八年,诏于圣殿后立庙。元至顺元年,加封为启圣王,立启圣祠。明嘉靖9年,去王封,清雍正元年,易崇圣,后追封五代皆王爵,合祀一祠)嘉靖十三年知縣周大桂也。後山木建者,名宦祠三楹,在先師殿東北。鄉賢祠三楹,在戟門前西南,萬曆九年知縣程時建也。萬世宗師坊,在先師廟壁之南,萬曆二十一年邑人孫旬等也。尊經閣,在敬一亭後,萬曆40年,知縣文翔鳳也。忠義孝悌祠,三楹,在名宦祠後(清雍正二年,詔於先師廟內建),清雍正知縣莊錕也。其或重修,則萬曆44年知縣賀自鏡、清康熙40年趙光榮也。其或專修先師殿,則崇禎年間,邑人左懋第捐銀百兩。康熙9年,教諭劉偉、知縣萬邦維捐俸,48年知縣李昌,乾隆10年王業岦(li)。19年陳(音nao),嘉慶9年王恩注,吳端明,道光30年張涵,凌泰盤。光緒7年嚴品鈁。宣統元年朱槐之。啓聖祠,則清順治13年,知縣張可立也,戟門,則崇禎年間,邑人宋應亨捐資。順治2年,知縣石可章,康熙4年訓導李華蔚,乾隆10年知縣王業岦也。櫺星门,則清嘉慶12年,知縣宋宥寬。泮池,則康熙四年,教諭張嚴。敬一亭,則順治18知縣鄒知新捐20兩。久圮。名宦祠,則康熙19年知縣吳瑾捐俸也。其或改移,則萬曆初,廢泮東書院爲教諭廨。而徙啓聖祠於先師殿後,舊明倫堂故址也,至民國十七年爲土寇及刘军占据,遂多为残毁。22年军退,未遑修葺。 关帝庙。有2,一在旧城隍廟東,明永樂17年,縣丞馬貴建,邑人唐有褚、祝太、初理仁等重修。一在縣西門外,元初建。明萬曆二十九年,知縣蔡夢齊重修。清知縣李際春、江泓源、趙光榮、季一德、萬卓、李奉翰、李铄、傅錕又先後重建。民國20廢。 文昌祠。在西門裏,舊爲小祠,清康熙初,知縣林沖霄、萬邦維增修,久廢。 文昌閣。在城東南隅,明萬曆30年,知縣蔡夢齊建。清知縣趙光榮、郝大倫、章寅、傅錕、朱槐之先後重建。 東平王廟。在縣治西5里之馬山埠。元延祐間知縣韓夢昌建,明知縣郭敏、參政邢表重修。民國20年廢。 劉猛將軍廟。在縣署西南,清雍正4年,敕各省府州縣建。 藥王廟。在縣西門外、關帝廟西偏。清康熙47年,知縣趙光榮建。道光28年,李铄重修,民國20年廢。 僕射廟。(望石廟),在縣治東20里之望石山,元至元間重建。明知縣、邑人于大木、宋迪清、刘宗洛、龙寿长又先后重建。 兴国讲寺。在县署东南,金皇统年间僧德原建。至正年间僧弘敬重建,寻毁于兵,僧灵祖重建。民国20年废,改民生工厂。 三靈侯廟。在縣東門外。明正統6年知縣郭敏建。祀唐宏、葛雍、周武。成化6年,邑人宋積、清知縣胡三順、邑人譚謨、于延美先后重修。民国20年废。 三忠祠。一名速报三司。在城西门内明洪武11年縣丞董仲達建。祀宋寇準、包拯、文天祥。清知縣趙光榮、邑人魯會周重修。民國20年廢。 鄉先生祠。在社學內,明成化21年,知縣吳昂建,久廢。 李公祠。在縣署西,祀鄧州府推官李叔和。明嘉靖間建,久廢。 楊邑侯祠。在縣署南,明萬曆39年建,祀知縣楊州鶴。久廢。 蔡邑侯祠。在城西門上。明萬曆40年建。祀知縣蔡夢齊。久廢。 吳邑侯祠。在城西門內,祀清知县吳瑾。久廢。 趙邑侯祠。在城西門內,祀清知縣趙光榮。民國20年廢。 陳邑侯祠。在城隍廟內,祀知縣陳恩壽。光緒7年闔邑公建。民國20年廢。 景行祠。在東門外迤北。明成化18年,鄧州府知府張鼐爲邑進士、浙江按察副使宋黼建。久廢。 徐公祠。在縣署西南,祀邑難大名府通判徐銘。久廢。 李公祠。在縣署西南,祀邑進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鐸。明嘉靖17年,山東巡撫都御史袁宗儒建。久廢。 宋公祠。在縣署西南,祀邑進士長洲知縣陳繼發,久廢。 三忠祠。在城西門內,祀邑人宋玫、左懋第、沈迅。久廢。 左公祠。在縣署西南,祀邑人左懋第。清康熙40年,山東學政、按察使司僉事徐炯建。乾隆15年,知縣郝大倫重修。 節孝祠。在城內真武廟東,清雍正2年建,光緒12年知縣陳慶成、宣統元年朱槐之重修。民國20年廢。 旌揚祠。在故城隍廟馬殿內西,同治7年,知縣瑞森建。內分褒忠、褒義、褒烈、祀捻亂殉難士民、婦女。民國18年廢。 寺觀 鬆園庵。在縣署西,清順治9年,僧寂乘建。民國20年廢。劉軍改建子藥庫55間。 白衣庵。在縣署西南小集街左。(現在七星路中段,左公祠東)民國20年廢。 丹陽庵。在遊仙宮西,邑人爲元羽士馬鈺建。民國20年廢。 修真庵。在縣署西南,民國20年廢。 孫元君庵。在縣署西南,邑人爲元羽士馬鈺之妻孫不二建。民國20年廢。 地藏庵。在縣署西南後司街北。明天啓間邑人宋繼發建。民國18年爲劉軍佔駐。遂廢。 觀音庵。有5,一在縣署西南,一在縣署東南,一在楊公祠,一在東城之上,一在城關之南,民國20年廢。 三大士庵。在縣署西南,民國20年廢。 瑞雲觀。在縣署西,清末設巡警局。 宣政寺。統稱小寺(也稱宣政院)在縣署西南百武。(現萊陽劇院西北,古代六尺爲步,半步爲武。)《初志》:金明昌間建。明邑人劉兆文重修。《碑記》謂:元至正2年建庵,洪武初年易庵爲寺,天順間額曰“宣政”。嘉靖間知縣牛山木遍毀境內諸寺,唯此幸存。民國19年廢。 福勝寺。在縣治北,金明昌2年建,明正統4年僧行錦重修。久廢,遺址無存。 迎仙觀。在縣治南10里(現在四真莊村南)金大定間建,北有四真人會髒閣。 唐家庵。在縣治西北20里唐山東麓。民國19年廢。 旌陽庵。在縣治西北25里旌旗山前。民國20年廢。 三元庵。在縣治北30里北李格莊,民國20年廢。 興吉寺。俗稱昌山院,在縣治東南25里昌山村東,民國19年廢。 廣福院。在縣治東25里寶泉山。(現在鳳凰山)東麓,明清屢經重修。民國19年廢。 朱蘭庵。在縣治東北40里,民國19年廢。 龍門寺。在縣治東北50里三螺山中。清初建,民國17年廢。 崇福寺。在縣治東50里。金明昌2年建,至正2年修,正統5年僧行震重修。民國20年廢。民國20年廢。 靈湖院。俗稱高家院。在縣治東南40里,元末建,正德年間重修,民國18年廢。 雲寶寺。《續志》三教院,在縣治南40里之鳳山。順治11年建,康熙5年增修。其後有煙霞洞,西有星子石諸勝跡。 黃金庵。在縣治東南50里,大夼鎮東南。清初建,民國19年廢。 初村觀。在縣治東南50里姜疃镇东北。民國20年廢。撤其木石于庵里村建第三区区立第五小学。今观址犹存。 龙泉院。俗称北黄院,在县治南50里之院上村,明崇祯间重修,民国19年废。 清淨庵。在縣治東南70里之馬家溝,民國18年廢。 古臺庵。在縣治東南75里現龍山西南,以其地有土臺故名。 五龍廟。在縣治南25里五龍口東,晉時建。元魏《地形志註》列昌陽古蹟,不詳何時稱爲會仙宮。《續志》作龍王廟。民國20年廢。 羽泉院。俗稱窯山院。在縣治西北50里小水岔村西,民國20年廢。院前有羽泉噴涌如珠。 池水庵。在縣治南20里。隆慶年間楊希齊、劉崇文建。民國19年廢。 水月庵。俗稱荊山庵,在縣治南35里荊山前。民國19年廢。 東峯寺。在縣治西南40里小院村。明時建,今廢。 盧西寺。在縣治西南40里義譚店村前,明時建,清光緒34年改建爲初等小學。 祇圓院。在縣治西南45里元莊村後,清康熙戊辰史在、史新民重修。有木雕佛像甚工。今廢,像爲村人寶藏。 董埠院。在縣治西南50里,民國20年廢。改爲初級小學。 清涼寺。俗稱石佛院,在縣治西南60石佛院村東。正統間重修,久廢。 望城觀。《續志》作王城觀。在縣治西南60里,(今萊西望城烈士陵園)元時建,邱長春所書真人劉海蟾《入道歌碑》,今強半存。 劉海寺。《續志》作流海寺,在縣治西南45里,明正統間重修。寺西有碑文,爲劉師海正之墓。俗誤爲劉海蟾。 靈瑞庵。在縣治南60里後寨村。 丹陽觀。在縣治60里。金大定間,悟真大師吳志堅建,久廢。 三教院。俗稱三教堂,在縣治西南70里孫太莊,元至正元年建,明正統及天啓間重修,民國20年廢。 廬山院。在縣治南80里之廬山。(現在穴坊鎮廬山村西南山)。明正德15年重修,民國20年廢。撤其木石於穴坊鎮建第六區區立第五小學。 潮果寺。在縣治南90里之陷牛山。(現在穴坊西賢友村)元至正年間建,明萬曆41年重修,民國19年廢。 洪福寺。在縣治西70里車格莊東南。金明昌2年僧其浩建,明宣德9年,僧善海重修。久廢。 東莊院。在縣治西北80里上村北,民國21年廢,撤其木石於南墅村建第七區立第4小學。 陰山院。在縣治西北90里之陰山。民國20年廢。改建招萊聯立小學。 石佛院。俗稱寨里院。在縣治西55里院里村。(萊西市河頭店塔兒寨村西,俗稱石佛廟)明弘治8年,久廢。 雙塔寺。在縣治西70里前莊扶村北。民國21年廢。 峪泉院。俗稱長清院,在縣治西70里,明萬曆間修,民國20年廢。莊扶村撤其木石添建第八年僧文清重修。久廢。 福聖院。在縣治西南里,明天順間重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