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被称为“东方瑞士”,是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更是小编的家乡。有人说青岛人具有优越感,那么这优越感是从何而来呢? 山东半岛重要港口 小渔村 在古代,青岛本地人最初并不多,有点类似深圳一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最初“青岛”仅仅指小青岛(一个在青岛旁边的小岛)。这个名字最早记载出现于明代中叶。自元代开始这个地区就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即墨县志》中提到小青岛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甚至还能住人,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的存在。 山东仅存明代古城雄崖所曾是抗倭前线 据浮山所《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年)魏国公徐辉祖开设鳌山卫,后置千户、百户。吾始伯祖千户公讳徽与焉,浮山寨备御千户所属鳌山卫……” 浮山所曾有方圆几公里并设有城墙,在今青岛山东路和南京路之间。城内有两条宽阔的骡马大道,呈交叉状,俗称十字街。城内分布有七个防火、饮水的湾池,分别为苏家湾、仲家湾、余家湾和东草湾等。城外有炮台和校场。湾内有码头和锚地,可停泊战船。 明代山东胶州湾周边 浮山所文化街。。 据《苏氏族谱》记载,苏氏祖上被朱元璋册封为“武德将军”,凭皇帝手谕来浮山所任“千户总爷”。且同时册封了9个姓氏的功臣,“同封千户者九,即苏、余、杨、焦、亢、毛、张、王、汪等姓氏同封百户者四(丁、詹、葛、侯),共十三户,皆实行军屯制。”浮山所最为鼎盛的时候,有二十几艘军船,兵将两千,城内人口上万。 浮山所,文化街 清代晚期,“洋务派”在青岛开始了大规模的驻防,章高元在青岛山以西、青岛湾畔(人民会堂)显著位置建总兵衙门,作为办公和居住场所。自此青岛有了独立的军事及地方行政机构,青岛作为近代重要港口的地位由此确立。而青岛人常提到“建置百年”便是指年设立的总兵衙门。 青岛总兵衙门 同时,章高元在八关山的西北侧(海大五校门)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海大体育场)建广武中营,在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青岛肉联厂)建广武前营。在团岛岬建团岛炮台,在西镇筑西岭炮台,在莱阳路8号筑衙门炮台。 总兵衙门的大照壁 年在杨家村北侧(台东邮电局)设军用电报房,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设军火库,根据防务和装卸军用物资的需要,于年开始在青岛前海建造了两座码头,一是今天的栈桥,二是衙门正前方的蜗牛桥。这一系列近代化建设大大提升了青岛的地位。 栈桥(当时的码头之一) 今时不同往日 沦为殖民地 年甲午战争爆发,为了继续抵御日本防止日本侵扰黄海一带,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官喀西尼进行了秘密接触,期望以夷制夷,草拟了中方与俄方有关俄舰使用胶州湾作为“越冬港”和关于俄方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地区直达海参崴的具体事宜。这便是《中俄密约》()。年的冬天俄国人的太平洋舰队开始停泊于青岛(年三国干涉还辽)。 海参崴与青岛 胶州湾真是一处温暖的良港 此外密约还规定俄方对山东的铁路和矿山的开采也有优先权。“密约”暂定15年的有效期。但其实俄方更看重旅顺港,因为胶州湾距离海参崴航距太远,不利于兵员换防和补充。 这时正逢德国人在寻找殖民地。(年6月,德国远东舰队司令伊尔梯斯上任后,德皇威廉二世命令他“在中国寻找德国能够建设军事基地和经济基地的地方”。) 在远东与英国争夺殖民地不利于我们的整体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海外殖民地很可能只是负担,然而二世陛下没能理解我的外交意图 德国海军部为伊尔梯斯提供了3个战略目标:厦门、三沙湾和舟山群岛。伊尔梯斯亲自视察了这三个备选目标,发现厦门海上贸易不发达且难防卫,最主要的是厦门已经成为英国人的条约港;而三沙湾被高山环绕内陆交通极为不便,且入口狭窄不利防守;舟山群岛也不好设防,且贸易通道受到上海控制,容易和英国产生摩擦。 于是,伊尔梯斯把目标定位青岛。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从我阅读过的资料看来,使我甚至在没有亲眼看到这些港口之前,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推荐给我的三个港口都不适合。因为英国人早在40年代就已经研究了整个中国海岸线,而德国人现在是姗姗来迟。这对于我们来说,除了厦门这个条约港和舟山群岛外,只有一个合适的地方,那就是未经镶嵌的东方之珠:青岛。” 胶州湾地图 之后,伊尔梯斯亲自前往海参崴会见了俄国远东海军司令阿列克谢耶夫,打探到俄国人打算放弃胶州湾的内幕。于是,他立即向德国最高司令部起草了关于伺机占领胶州湾的报告。 年山东巨野教案爆发,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德皇在出兵前通知了沙皇并取得默许),俄国随即以中国政府违反“密约”为由,将旅顺收入囊中。 年的明信片:德国两艘军舰进驻胶州湾 殖民地的遗产 年德国人完成了《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图》,这是在侵占青岛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的哦。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 年4月20日,德国国内媒体正式刊载介绍了初始的青岛总体规划。年德国政府正式颁布《德属之境分内外两界章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迁居,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 年青岛 年与年的青岛 百年前的总督府 讲完青岛的历史,讲讲青岛的地理 Ⅰ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西南端 北依大泽山脉、南滨黄海 中间为东西展布的胶莱盆地 陆海相接之处,崂山、大小珠山、铁橛山等 接连耸立、拱卫胶州湾 ▼ 其中崂山山脉最高峰海拔米 为中国海岸线第一高峰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日落时分的崂山云海,摄影师 王泽东)▼ 山入海中、海侵山下 大雾起时,有如水墨国画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 徐堃)▼ 山海相连之处 或礁石丛生、惊涛拍岸 (摄影师 烟雨斜阳)▼ 或细沙轻语、柔情似水 (沙滩上为小船;摄影师 烟雨斜阳)▼ 远离海岸之处则是岛屿林立 郁郁葱葱、与世隔绝 (火山喷发形成的竹岔岛,摄影师 卢晖)▼ 加之青岛海岸线曲折、湾岬交错 大小海湾多达49个 这样的地形使得青岛天生就是极具经济、军事价值的良港 (下图为崂山脚下的青山湾;摄影师 烟雨斜阳)▼ 古代青岛人 以海为家,捕渔为生 (夕阳下的渔船,画面右侧为著名的石老人,为17米高的石柱,中间部分石块崩落,形成了一处空洞;摄影师 烟雨斜阳)▼ 到清代时 已经形成了数百个村落 人口多达数万人 (崂山边的渔村,摄影师 烟雨斜阳)▼ 年 为巩固海防 清廷派兵驻防青岛 修建总兵衙门、炮台、栈桥 (下方为青岛栈桥,始建于年,是青岛最早的军事专用人工码头建筑,现在已成为青岛的标志之一;上方的岛屿为小青岛,被认为是“青岛”得名之处;摄影师 刘中)▼ Ⅱ 年11月14日 德意志帝国海军出兵占领青岛 无能的清军未做任何抵抗、完全拱手相让 (年的明信片《来自胶澳的问候》,有些讽刺的是画风结合了中国儿童的形象,作者未知;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 现在 青岛是德国人的了 首先开展土地勘察测量 在完成青岛史上第一份城市规划之后 建设才全面展开 (下图为年德租时期的青岛地图,经现代重新上色标注,红线为铁路;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 整个城市行政中心围绕着总督府展开 正前方是开敞的广场 六条放射形道路在广场交汇 烘托出总督府的中心地位 (中央方形建筑南半部为总督府旧址,北半部为新中国成立后以同样风格新建的建筑;从航拍图中可以清楚看到前方广场周围的六条道路;摄影师 卢晖)▼ 总督府建在观海山的半山腰处 共四层,高20米 总建筑面积达平方米 最新式的钢铁结构被应用其中 钢材则由克虏伯公司从德国远道运来 外立面采用青岛随处可见的花岗岩细方石 整个建筑庄重威严,极具质感 (总督府旧址,摄影师 陈曦)▼ 为保障建筑质量 殖民政府从德国聘请建筑设计师、专业技术工人 本地无法生产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 则直接从德国运来 胶澳总督本人下班后亲临工地视察 甚至登上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 决不允许一点纰漏 (从信号山拍摄的总督官邸,年毛泽东曾经入住,摄影师 王恺)▼ 从不同角度观看 会呈现出迥异的景象 (总督官邸,摄影师 望麓自卑)▼ 年建成的基督教堂 拥有一个造型突出的钟塔楼 将整个区域都渲染出了浓浓的欧洲风情 (基督教堂,前两张摄影师 Radiostar;第3张摄影师徐逸凡)▼ 其他形态各异的代表性建筑还包括 胶州邮政局 (年建成的胶州邮政局,摄影师 王恺)▼ 海滨旅馆 (年建成的青岛海滨旅馆旧址,年孙中山曾经入住,摄影师 王恺)▼ 亨利王子路理发厅 (年建成的亨利王子路理发厅旧址,摄影师 王恺)▼ 安娜别墅等等 (建成的安娜别墅,德国砖瓦商罗伯特为纪念爱女而命名,为巴洛克式建筑;摄影师 李文博)▼ 除了对建筑事无巨细的追求 德国人还非常重视城市绿化 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林务署” 不遗余力地引入法国梧桐、槐树、银杏等树木 绿化城市的盛名在当时享誉全国 连上海、北京等城市都派人来学习参观 (始建于德租时期的中山公园,夜晚的樱花在灯光下异常梦幻,樱花的种植则始于后来日占时期;摄影师 高江峰)▼ 建筑之间、道路两侧 也将绿植穿插而置 配合当时广泛采用的红色屋顶 可谓真真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在全国城市之中独树一帜 (拍摄于观海山上方,观海山的建筑沿山体规整排列,空间疏朗,均匀细致;摄影师 卢晖)▼ 加之青岛市区不断出现的山地丘陵 建筑往往顺坡就势 建筑群轮廓连绵起伏、高低错落 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效果 (山上为青岛电视塔,摄影师 Radiostar)▼ 总体而言 德国人在青岛的城市建设 奠定了青岛基本的城市格局和风貌 然而“好景”不长 在德国人治理青岛17年后 日本人来了 - (第一次日占时期在日侨医院,是当时的代表建筑之一,被认为存在刻意设计的痕迹;图片源自 维基百科/StefanTsingtauer)▼ 倒退与止步不前的日子是漫长的 青岛城市美学的第二次提升 要等到十余年后才会再次来临 Ⅲ 一战结束之后 五四运动的口号响彻全国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年 北洋政府虽然最终收回青岛 直到年 驻防青岛的海军将领沈鸿烈 同时被任命为青岛市长 青岛逐渐远离战火,局势趋于稳定 并且完全由中国人主导 首先 青岛市政府深化了关于城市建筑的法规 设立市区工程设计委员会 着力提升建筑质量 著名的八大关别墅群 便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八大关的花石楼是一座座落于海岸礁石之上的别墅,由中国设计师刘耀宸设计,外形不求规则而富于变化,年建成,首任业主为俄罗斯人涞比池;摄影师 梦之境)▼ 它以二、三层独立式庭院别墅为主 拥有大量精美的建筑小品 更重要的是景观疏朗、空间亲切静谧 有如都市村庄 (拍摄于八大关之一的正阳关一支路路口,路口共延伸出5个方向,对面建筑为韶关路22号,一幢北欧乡村风格别墅;摄影师 王恺)▼ 其次 青岛市政府通过绿化以及一些特别的设计 对道路景观予以优化 使得青岛城区的许多道路都颇具韵味 (湛山三路的秋色 Radiostar)▼ 最为经典的则是对“对景”的运用 对景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经典手法 即从一处景观欣赏另处一景观 两景相对,会产生非常奇妙的视觉美感 以年建成的圣弥爱尔大教堂为例 这是一处56米高的双塔楼建筑 也是青岛老城最为醒目的建筑之一 (冬天的圣弥爱尔大教堂,摄影师 卢晖)▼ 或是老城之巅,俯瞰双塔奇兵 (摄影师 布莱克先生)▼ 第三 与德国、日本等殖民者不同的是 中国人治下的青岛市政府 更加注重对城乡区域的平衡发展 以及对城市边缘贫民区的改造 包括统一规划布局 每处院落均设置水龙头、公共厕所 (航拍芝罘路周边的里院,摄影师 卢晖)▼ 这是一种结合了欧洲联排住宅 与中国四合院的建筑 可以在有限的建筑面积中容纳更多人居住 居住者包括小职员、下级军官、工人、小商贩 年时青岛的里院已达处 容纳了户人家 (航拍黄岛路与芝罘路交驻口的里院,摄影师 卢晖)▼ 今天我们借助航拍技术 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建筑的几何美感 雪后初晴 不知道当年这狭小的天井 蕴藏了多少个“青岛梦” (冬季雪后的里院,摄影师 卢晖)▼ Ⅳ 抗战结束之后 青岛历经内战、建国初期的曲折探索 以及文革的混乱无序 一些建筑风貌遭到破坏 城市风格大变 (年建成的青岛人民会堂,为此还拆除了清代总兵衙门旧址,当时全国都出现了这种风格的建筑) ▼ 破坏与不协调 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高楼的一味崇拜中愈演愈烈 最典型的莫过于年建设的东海大酒店 直挺挺地竖在海湾之上 可谓大煞风景 (海滨浴场与东海大酒店,摄影师 李滨)▼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近些年 人类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改造能力极速增加 我们可以填海造地、削山填谷 青岛的城市风貌突然完全跳出之前的发展脉络 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 不再是红瓦绿树、疏落有致 而是高楼林立、紧凑致密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航拍浮山湾,摄影师 卢晖)▼ 与其他高楼林立的城市大不相同的是 青岛的特色依然相当突出 它的海湾曲线极为优美 大湾小湾依次出现、连绵不绝 城市建筑群与大海交融穿插 滨海建筑布局从低到高,层次分明 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景观 (从另一个方向航拍浮山湾,摄影师 卢晖)▼ 夜色之中 城市灯光璀璨,刺破薄雾 景象更加瑰丽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浮山与青岛平流雾,摄影师 高江峰)▼ 雾浓之时 整个城市完全隐去 只余两个脚手架穿出云端 揭示着云雾下方热火朝天、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 (浮山与平流雾,浮山上方的云雾有如从“火山”中喷发而出;摄影师 徐堃)▼ 未来的青岛是否仍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也许就掌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 因为青岛城市美学第3次升级的时刻已然到来 (新城旧城同框对比,摄影师 卢晖)▼ 注:本文参考文献包括刘敏《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与文化生态保护更新》、李东泉《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陈雳《德租时期青岛建筑研究》 没读爽的可以接着读欧洲史 一口气读懂的欧洲史、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欢迎收藏、敬请转发 一口气读懂基督教史,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欢迎收藏、敬请转发 一口气读日本史,通俗易懂、老少皆宜、欢迎收藏、敬请转发 首次披露:珍贵抗战彩色复原照(强烈推荐收藏) 延伸阅读 毛新宇将军、博士书法鉴赏 事件十六年!现场还原!震惊世界! 本号8月份阅读量破文章精选,篇篇经典不容错过哟 汉服是什么?汉服又分什么流派?穿错了会不会丢人? 一个好爸爸是怎样装出来的? 一个好妈妈是怎样装出来的? 华语乐坛的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张震岳以及纵贯线乐队 为何蒋介石说,中日之间只有一个王阳明的距离?真相惊人! 曾国藩:成大器的男人必六戒!(私藏) 千古奇人鬼谷子,为何他的书被禁千年? 喜欢的朋友们下方扫码点状白癜风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