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片:梨园说梨:

莱阳:梨园说梨

文/山昌

金秋十月,莱阳大地瓜果飘香,驰名中外的莱阳梨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莱阳梨,作为莱阳的知名地方特产,几百年来,一直驰名中外,脍炙人口。民国年间,世人视莱阳为山东梨树栽培之中心。前往视察调研者,不乏其人。让我们来整理下有关莱阳梨的调研资料,还原莱阳梨的辉煌历史。

  明崇祯年间,莱阳一带就已栽植莱阳梨。现存莱阳芦儿港的一株树龄四百余年的古梨树,即是例证。尽管莱阳梨的栽培历史悠久,但以记载地方物产为己任的历代地方志,如《莱阳县志》、《山东通志》,有关莱阳梨的记载却都较晚。最早记载莱阳梨的地方志,是出版于民国四年()的《山东通志》。此书云:“梨,福山最多,而莱阳者佳。”其后印刷于民国二十四年()的《莱阳县志》记载道:“莱阳梨名驰南北,为果品中上品者,指此。”栽植了几百年的莱阳梨,此前一直默默无闻,之所以在近一百年前才被史志纂修者   民国纪元前约三四年,也就是至年间,日本园艺学家恩田博士到莱阳调查,发现了莱阳梨。恩田博士之所以到莱阳调查,想必当初莱阳梨的栽植已成一定规模。随后,恩田博士在其专著内,将莱阳茌梨绘图记载。在这部专著里,恩田博士高度评价了莱阳梨的品质,称其为“东方梨中之上品”。外国人都如此高度评价莱阳梨,使得国人开始深信莱阳茌梨与众不同,“其品质不但超越国内群梨,即东邦诸梨亦望尘莫及,堪称东亚产梨类之牛耳”。是年冬,恩田博士自莱阳采取茌梨接穗,在日本静冈县兴津园艺试验场繁殖试种,改名“莱阳慈梨”。此次试种大获成功,尽管品质与真正的莱阳梨还是差了点,但在日本却仍算是绝品。该园艺场后来以此梨作为给日本天皇的贡品,“遂引起日本朝野之注意,群相赞扬,争行试植”,在日本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为东京市场上的名贵果品。

  莱阳梨的盛名,使得莱阳梨农获利颇丰,栽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据年《山东实业学会会志》记载:“(莱阳梨)营利不错,年产值近20万……栽培面积已达六十方里。”“每当暮春三月,旋水河(蚬河)西岸梨花如雪,粉雕玉琢,蓓蕾满枝,因而引得游人如云,都来看花,这就是梨花节。”从老资料中的这段描述可知,如今名闻遐迩的莱阳“梨花节”,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蔚成盛事了。

年11月山东省建设厅调查,莱阳梨主要产地为芦儿港、照旺庄、辛格庄等处,总面积为亩。莱阳梨区的红土崖一带,古有“小赤壁”之名。崖顶旧有丹崖仙观,极为宏伟。清末时期,此地莱阳梨种植规模较大,每到春天来临之际,梨花堆雪,岸柳如烟,“丹崖春雪”遂成为莱阳一大盛景。清末莱阳诗人赵绳祖曾有诗赞赏这一美景云:“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民国间著名莱阳学者王西川,也曾在民国四年()登崖赏花,并写下了《三月十八日到红土崖看梨花作》的诗篇。

  莱阳梨之所以品种与众不同,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莱阳梨主要分布在莱阳的五龙河流域。五龙河是由清水河、富水河、蚬河、白龙河、墨水河五条大河汇流而成。五龙河沿岸沙细如面,俗称“面沙”,“完全为花岗岩风化之细沙所成之冲积土,从河之上游冲下堆积而成”。“此土土质松而深,对梨之生育甚佳,所产之梨味特甘美”。“故梨园概择河沿岸之地充之”。除土质外,五龙河河水清澈见底而呈甜味,也是莱阳梨品质优异的一大因素。当地群众曾说:“谁家的梨树茎干被沙埋得深,谁家的梨品质就好。”因为美名远扬,成为皇家贡品。

  五龙河作为胶东半岛的大河之一,历史上多次泛滥成灾,对莱阳梨生产破坏较大。民国《莱阳县志》云:“五龙者,五水夹县治而南十余里,至五龙合,则穿山排谷,石崖斗错,盘纡逼仄,以入于海。爆涨陡发,斯泛滥横流。五龙迤北吕疃等十余村,举受淹没,数年间盖一遇焉。”吕疃等处十余村,就是芦儿港、萧格庄等莱阳梨核心产区。

莱阳梨在莱阳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分布在五龙河岸的河滨沙滩上,尤以红土崖下前后发坊、芦儿港、肖格庄、照旺庄、大小陶漳最为著名,其中在芦儿港还有一棵多年树龄的老梨王每年依旧开花结果。每当万木复苏之际,梨花盛开,如同一片皑皑白雪,把山川、田园、村舍,点染得光辉耀眼,美如仙境。清朝,当地诗人赵蜚声在这里写下了“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的著名诗句。到了秋季,梨园里更有一番景致:龙曲蛇盘的梨枝,硕果累累,香味四溢。

莱阳梨的栽培面积建国前只有两千多亩。最高年产量不过二十万斤,如今梨园已扩大到二万五千多亩,莱阳梨现在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

文章已于修改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