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877565.html 濯村位于莱阳市中南部,距市区20多公里,是该市第一大村。该村共有户、多人,党员人;全村共有耕地亩。该村之所以取名为“濯”,寓意为光明、清净、秀丽。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很多村民在家中饲养蛋鸡,鸡粪随便堆放,人畜混居,蚊蝇肆虐,雨天脏水流,晴天苍蝇飞,连亲戚都不愿来串门。到过濯村的人都摇着头说:“村名倒是起得干干净净的,但一来这里就让人失望。”20年来,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脏乱差穷”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美丽乡村”“中国最美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一个个“美丽”头衔接踵而至;连续举办了三届樱花节,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三年来共接待游客多万人次。与之伴随的,是村强民富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从一个区位优势、矿产资源、集体积累“三无”村,到年底,实现村级集体收入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近1.8万元。 一、“最美”濯村,发端于土地的集体流转、集约经营 濯村原来是传统的农业村。年,是该村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该村选出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新班子、新气象。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困境下,“两委”班子从土地入手,着眼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放宽眼界、打破常规,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统一集约经营,探索农业生产企业化发展路子,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收入增长的双赢。 濯村村前的五龙河南畔,是一片上世纪70年代种植的亩莱阳梨梨园,由36户农民承包。虽然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品种老化,家庭分户管理在技术、投入上的不足,收入逐年减少,连每年不足20万元的承包费都很难收齐,许多村民已经产生了舍弃梨园的念头。年,村“两委”借鉴“工业招商”思路,决定首先在这部分果园上尝试,变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统一实施对外招商开发,并通过精心算经济账说服了群众。经过近一年的对外联系、谈判,最终与新加坡客商达成了整片租赁协议:每亩梨园年租金元,每三年递增3%,合同期20年,承租方优先聘用本村劳动力。当年的核算结果是,村集体年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0万元,一下子增加到万元,而外商吸纳名村民务工,每年又可增收万元。 梨园整体出租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改变土地经营方式的广阔前景和由此带来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农业开放的信心和决心。到年,该村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了集体。村“两委”根据自然条件,将全村土地划分为果品、苗木、花卉等三大种植区,不改变农业用途,实行统一对外招商。从年到年,共引进外资1.3亿元,建起了近亩的大梨、葡萄、花卉、苗木等国际一流的果品园林基地,收益是土地租赁前的10.8倍。 探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虽然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农地零散化、细碎化耕作的种植方式,落后的生产技术,使得土地的产出效益在家庭承包初期快速增长后,很难再实现进一步跨越。农民年年种地年年穷,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土地回报率再高,农民收入也难有大的增长,农村面貌也难有大的改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濯村实施土地统一流转、集体经营,并不是走“大集体”“大锅饭”的老路,而是推进市场经济与农业产业化融合、促进强村富民的有效途径。通过土地统一流转,再由集体“打包”外租,一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基本收益,现在土质较差的土地流转费达到每亩元,好地则达到-0元,仅靠流转一项,户均就能达到0元左右,远远高于耕种粮食作物;另一方面,在签订土地承包合同时,约定由承包商聘用村民到基地劳务,0多人成为在家门口上班的“产业工人”,村民年增加农业劳务收入多万元。同时,村集体以河沟、道路、水利工程等入股分红,增加了集体收入,保证了“有钱办事”。 二、“最美”濯村,加速于工业强村、商业富民 全村土地集体流转,既给村里带来了原始积累的成功,也带来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此,村“两委”把“工业强村”作为土地统一经营之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中之重。借势土地规模经营兴建工业园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走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路子。 年,投入资金0余万元,规划建成了占地70万平米的莱阳市第一个村级工业园,完善了园区内水、电、路、排污、通讯等基础设施,通过各种亲商、惠商政策,先后引进独资、合资企业12家,投资额超过10亿元。产品有机械、服装、食品、鞋帽等八大系列余个品种,远销10个国家和地区。村民不必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入园项目安排了0多名劳动力,年增加劳务收入近亿元。年,濯村园区实现总收入16.8亿元,完成税收1.2万元。一位在濯村投资的日本客商深有感触的说,他18年前第一次进村办事时,看到妇女们在自家门前编草提篮,一天只能赚几元钱。他心里不禁打了个问号:中国农民这样的劳动价值,什么时候才能富裕?十几年后的今天,村民的月工资收入达到了0多元,他耳闻目睹亲身见证了濯村致富的全过程。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濯村“两委”在资金、厂房、人员等方面对私营经济的发展给予扶持。目前,全村个体运输业、商业、粮食仓储、物流业等经济项目达到余家,其中物流业已成为濯村私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年销售鸡蛋等产品3万余吨,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2亿元,形成了百姓创家业、客商创大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 在发展工商业的基础上,从年开始,濯村又对开发旅游业做了新的设计和规划,明确了“一河两带三山一园”发展开发旅游业的设想。一河即五龙河建闸蓄水,建设水上乐园;两带即发展两岸自然生态旅游带;三山是将三座山建成生态观光风景山;一园是将村庄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自然的天然大花园。年,濯村依托村内3万多株树龄15年以上的大樱花,举办了首届樱花节,至今已连续举办3届,这正是得益于村庄对生态环境不断美化、以生态文明带动发展的思路。目前,一个投资1.2亿元的沧浪养生植物园项目已初具规模,一个外商投资8亿元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探析: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不论是发展工商业,还是旅游业,其根本出发点都是提高劳动力收入,推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濯村兴建村级工业园,大力发展旅游业,表面上看村庄只有土地租赁的收入,但却妥善解决了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进而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其有形的收益和无形的效益很快显现了出来。如今的濯村,正慢慢淡出传统村庄的概念,农业已不再是传统农业的田野,村民也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工作有着落、收入有保障、生活有质量,村民真真切切地活出了尊严,活出了幸福感。 三、“最美”濯村,归根于党建统领、民生为本 该村多年来的实践,有一条不是经验的“经验”,不是诀窍的“诀窍”,就是始终把党建作为发展之基,把民生作为工作之本。用村党委书记高云建的话说,“关键要落实、抓实,不然一切都是虚的空的”。 干部带头做表率。村“两委”班子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规矩先从自己立”。“两委”干部每天早晨一个碰头会、每月一次党小组长会议、每季度开展一次党课教育,都已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保证了党员干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村里制定的村规民约,凡是要求村民做到的,村班子成员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村民不做的,村干部首先禁止,让群众信服,让群众跟着做。村里大事小情,村干部都是身先士卒,冲在前、领着干。村庄的环境卫生,从来不搞“集中整治”,而是村干部划片包干,天天带着党员群众清扫,三百六十五天,天天一个样。特别是在村庄规划建设之初,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迎着困难和压力,不怕碰“钉子”,“两委”成员身先士卒,分段包干,逐户做工作,千方百计说服感化;老党员、老干部成立工作组,大力宣传修街筑路的好处,及时帮助困难户解决搬迁中的实际困难。面对前期建设资金困难,党员、干部主动集资、捐助,村两委成员每人集资2—3万元,多的到10万元,党支部书记高云建先后集资近80万元,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启动。为了节约资金、加快进度,党员干部不论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冬,拆、拉、搬、运样样干在前头,用真诚带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齐上阵,纷纷为建设美好家园出工、出力。 民主管理促和谐。不管是村庄大的发展规划、财务管理,还是发展党员,所有事务都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该开会的开会,该表决的表决,并且全部留有会议记录。全村重大决策都放在阳光下,摆在桌面上,党务、村务、财务全部公开透明,确保村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特别是在规划建设之初,濯村首先从改路、改水、改厕、改塘起步,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村民实惠、得到村民拥护的实事入手,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真正体现“党委领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这近几年,市里推行村级规范化管理,实施农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村庄都是率先落实,村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年,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细则》,当时家家户户,人手一册。《细则》对家庭和睦、邻里相处、夫妻关系和赡养老人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实践中,村里坚持敢抓敢管,决不姑息迁就,促进了良风良俗的形成和巩固。濯村街道两旁,种有石榴、柿子树,到了果熟季节,除了自然掉落的,树上果实一颗不少。在濯村连一个五六岁的小孩也知道:“这些果实不能随便摘!”,这让许多居住在这里的国外客商啧啧称奇和惊叹。通过这些举措,班子在党员群众中的威信不断增强,多年来班子成员一直连选连任,村庄非常和谐稳定,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和信访事件。 造福群众惠民生。坚持把发展的目标落脚在改善群众生活上,全村建成“三纵十一横一环”的街道格局,硬化路面28公里,美化空地45亩、绿化苗木40万株、种植草坪8.6万平方米,安装路灯余盏,打造成了“三季有花、四季长青”的花园式村庄。台商王世昌先生,把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村里来居住,视濯村为归宿地。建设了幢二层别墅楼和2间住宅房,以最低成本价出售给村民;村里组建了3个粮油店,村民人手一本粮油证,凭证打粮;每年春节和中秋节,都向村民发放鱼肉等副食品;60岁以上老党员、老村民每年补助-元;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每人奖励-元。村民曾用对联描述自己的幸福感受:“铺水泥路奔致富道开心,用自来水住平安屋舒服”;“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康健”。 探析:“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尽管村官不大,但处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第一线。他们是村庄稳定、发展的发动机,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作用、表率作用和协调作用。无论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人都是第一要素。濯村的实践再次证明,“抓党建、促发展”,决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而是必由之路,必须贯穿始终、走稳走实。只有党建抓实了,真正使党组织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保证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保证广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主张才能得以完全贯彻和落实。同时,在农村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都要坚持把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实点,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而须臾不忘,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来源 烟台党建 策划 崔晓明 审核 程曦 编辑 胡维妙 南村信息邮箱 nczwzc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