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古老的莱阳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乡土气息。在这片故土上,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留存了很多具有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是记录莱阳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我们的老家底。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和社会价值,予以保护的村落。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已公布的五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里,莱阳12个村庄名列其中。后石庙村明朝洪武年间(—年),由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村前是山,清代在山上建有庙宇,山上还有一巨石(传说是陨石),取名后石庙,现属万第镇。村中有一栋六排按照官邸规模建造的房舍,称“官邸宅”,距今已有多年;村南有一栋保存更加完整的传统建筑,其风格按照八卦风水,经过精心设计,据传这是当年一位晚清举人居住过的房舍,称“举人宅”。在后石庙村,像“官邸宅”、“举人宅”这种规模较大、建造精美、具有较高艺术和研究价值的传统老宅,还有60多栋,最古老的有多年历史。这些老宅保留了原始的风味与特色,经过数百年的洗礼,留下了别具一格的历史痕迹。梁家夼村明朝洪武二年(年),由陕西华阴县梁氏移民来此建村。因村落处在群山沟谷中,取名梁家夼,现属万第镇。这个历史悠久,具有抗战光荣传统的古村,三面环山,南临富水河,村落沿沟溪两侧而建。村里人自古经商的传统,古老的店铺、富人的老宅至今保存尚好。有烟台大钱庄“福顺德”的大股东梁化龙、梁化邦四兄弟的老宅子;有东北抗日军需官、副元帅梁元善的故居。最出名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村妇救会主任于凤兰,用结婚新被面绣战旗,送胶东子弟兵“赤山营”,鼓励他们到前线去杀敌立功的事迹,那面战旗陈列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螳螂拳一代宗师梁学香的祖籍也是这个村,当年村里建有拳房。除了古建筑,村里有大小石桥36座,古井4口,还有2棵多年的古树。大梁子口村明朝洪武二年(年)建村,先祖来自浙江。因村落处在两条山梁之间的沟口上,取名大梁子口,现属吕格庄镇。村落原布局保存良好,多以宋代民居为主,依山而建。六十多栋古老民居错落有致,院落集中,多为青石黑砖,木檩小瓦,建筑工艺精致独特,风格朴厚,结构严谨,还有两栋保存完好的宋代祠堂。古居群内有年以上的老银杏树25棵,已成为国家级保护树木,另有百年以上的老楸树百余棵。儒林泊村明代山西刘氏移民来此建村,已有多年的历史。因当年村前河滩上有大片榆树林,取名榆林泊。清末刘氏家族有名人士刘东平取“榆林”谐音,将村名改称儒林泊,现属万第镇。村传统民居依山而建,以前村只有一条沿山崖的入村大路,其它街巷狭窄,弯曲幽深,房舍极为密集,院落窄小,砖木结构,石墙黑瓦。尤其狭窄的南北石板巷、东西对开门、贴坑照壁,为窄小的院落留出了较大的空间,院落结构在胶东地区民居中较为罕见,院落外多有“夹死驴”的石砌小巷,弯弯曲曲,形同迷宫。现存百年老屋50余栋,余间,大多3间一院。村中也有少数高门台、大架屋,有拳房、戏班、油坊等遗址,村落布局保存完好。如乾隆年间“大学士”刘士庄文武双全,他的“德义堂”旧址里有书房、拳房和药房。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众多,最著名的是以长拳、棍术、京剧和剪纸为代表的传统体育、传统戏曲和传统技艺等多种形式。五处渡村明代吕、刘、张、石、孙五姓先后移民到此建村,村落东北西三面环水,南面靠山,取名“无处渡”,后改为五处渡,现属照旺庄镇。村传统民居多以清朝中后期为主,砖木结构,现存古民居40多栋,建筑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这些民居多以姓氏家族命名,如“刘家胡同”、“张家胡同”、“孙家胡同”等。除了民居等古迹外,豆面灯碗这一习俗堪称一绝,据记载在康熙年间就有面制灯碗的习俗。西赵格庄村明朝洪武年间(—年),由云南移民来此建村。虽然叫赵格庄,却没有杂姓,清一色宋姓人家,分东、西赵格庄,现属照旺庄镇。村落现存宋氏民居40多栋,典型北方民居特色,建筑独特讲究,青砖手工打磨,花纹美观大方,工艺细腻精湛,风格精美朴素,结构严谨墩实,令人叹为观止。晚清大财主宋法堂,人称莱阳大烟袋宋二爷,就住西赵格庄,临街一排十二间三进三出的灰瓦青砖,飞檐斗拱的深宅大院,大门两边一对汉白玉石狮昂首把门,显示主人的身份和富有。莱阳太极螳螂拳的第五代传人宋子德也是西赵格庄人。黄埠寨村明末建村于黄色土丘之前,取名黄埠寨。现属照旺庄镇。黄埠寨的栗面饼子清代就创出了名号。民间歇后语“黄埠寨的饼子——别看样”流传至今。这里有莱阳仅存的一座徐氏祠堂,也是胶东地区保存完好的徐氏祠堂之一,徐氏祠堂最大的价值在于完好地保存了全套的祭器、宗谱及存放宗谱的木制盒子。徐氏祠堂坐落于村中一高坡上,坐北朝南,祠堂大门前,七级如意台阶拾阶而上,显得祠堂高耸、庄严,台阶的最上一级两侧后补了一对石狮。大门位于门楼的正中间,门前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石鼓,正面雕凿有两个扣在一起的类似葫芦状的门环,好似一对士兵默默地守卫着身后的祠堂。门楼的匾额上题有“徐氏祠堂”四个行楷大字。祠堂正房四间,西边第二间为门,主体用当地产的偏棕黄色的小石块砌成,山墙的上部分用少量的青砖做了五级台阶状砌筑。祠堂内北墙上方悬挂三方后制的匾额,分别为“世代同宗”、“追远”、“永思”。护驾崖村明朝嘉靖年间(—年),由陕西华阴梁姓移民来此建村,传说唐太宗征东在此山崖遇难得救而得名护驾崖。村落以新修建的县乡二级公路为界,新农村与传统村落保护分属南北两部分,格局清晰明了,独居特色。村落的古民居,古色古香的小胡同,带有明显的胶东民居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凤头村明朝洪武年间(—年),有盖姓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来此建村。村南有座山,名为凤翥山,山的形状酷似凤头,由此得名凤头村,现属姜疃镇。村中多是古老的四合院,大都保存完好。在这些古老的四合院,接连闭合,宽敞私密,藏风聚气,完全按照大户人家的居住要求建造,建筑风格独特,高大的门槛,宽敞的大门,精细的砖雕,把当年主人的富庶彰显无疑。据说清末时期,盖氏家族繁荣发达,出了不少富商、官宦和财主。相传,当时家中成年男丁全都在外做生意,家里一切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母主持。老祖母治家有方,持家有道,不但打算精细,家规、家训也极为严格,每当儿孙们从外归来,都要把生意所得如数上交,家业也不断扩大。老祖母年事渐高,就在她的主持下分了家,这些集中的四合院也就慢慢分散在后世子孙手中。深深的庭院积淀着家族的沧桑,悠悠的小巷布满了先人的脚印。地北头村明朝万历年间(—年),逄姓移民来此建村,现属姜疃镇。村里现存很多花雕灰瓦的古民居。相对古民居,具有标志意义的是村东并排两棵圆柏,两树相隔不到两米,誉称姊妹树,树龄年左右。树冠相互交错生长,枝叶繁茂,树干主体蜿蜒向上,犹如两条盘旋的巨龙,遮阴面积能有四五亩地。两棵古树已远近驰名,吸引很多人来到树下,一睹雄姿。李家沟村李家沟现属谭格庄镇。原为李家胡同,建于明末时期。据传明末清初,李家胡同住过一位湖广按察司的官员,曾让皇帝连下三道圣旨,并赐一座碑立于村东山头儿,碑体失落,碑座尚存。村落完整保存了明末清初的石碾、碓臼、古井、民居、古桥等。石碾属明末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在村里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中的这口古井,名叫白善井,修建于明末时期,距今约多年。因井中常现两条白鳝而得名,井水清凉甘甜,从未干枯,供李家沟村民吃水至今。这棵二百年多年的老栗树,据传一百年多前,一次电雷将树干一劈两半,一半成一大树洞,后来被一位慕名而来的匠人取走一部分做了木雕摆件,另一半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还奇迹般地长出了新枝,结了栗子。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五龙河发源地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古老传统的乡村文化,以及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近几年李家沟村渐渐发展起乡村旅游。小院村(属万第镇,详细资料暂缺)点本文标题下“鲁哥真牛”,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