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是哪儿人呀? 烟台人。 烟台? 你知道蓬莱吗? 知道哇,人间仙境! 你知道长岛吗? 知道,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 现在不能称为海岛县了 为啥? 长岛县已被撤销,现在得叫蓬莱区! 你知道栖霞吗? 知道哇,栖霞苹果! 你知道莱阳吗? 莱阳梨很有名! 你知道这四个县市区都属于同一个地级市, 叫烟台市吗? 现在烟台苹果也很出名的 哦哦! 假如烟台市改名为蓬莱市 最近几年,我曾两次到烟台、蓬莱。最早听说烟台之名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学时期的事情,当时地理课程涉及到烟台,知道烟台生产苹果。但是蓬莱却更早进入了我的知识视野,秦皇汉武及徐福东渡的故事,早已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上个世纪末,我并不知道蓬莱是属于烟台的一个县级市。最近国务院又批复,同意撤销蓬莱市,设立烟台市蓬莱区。这已经是确定不移的客观存在。 年夏天,我到烟台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从蓬莱机场进出。当时就有一种讶异之感,但不明缘由。这几天我又来威海参加另外一个学术会议,因为武汉直飞威海的班机停飞,只能取道蓬莱。飞机落地时,讶异的感觉更甚。总感觉烟台市蓬莱区听起来不顺耳,如果烟台市改名蓬莱市,也许听起来更顺、更合适。这是一个假设,但不妨沿着这个思路去思考一下。本来,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人也好、地区也好、组织也好,取什么名字,是自己的事,别人犯不着干涉。但是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其名字的好坏,或者合适与否,影响甚大。它直接关系到生息于此的万千子民。为地区命名,自然是相关权力部门的职责,不容否认。但是在今天这个民主的时代,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对于命名这等大事,当然可以质疑,乃至提出建议。 在一般的情况下,给人物、地区命名,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名实相副的原则。丑恶的不适合以美好命名,可以想象一个面容不是那么姣好可爱的女孩,硬要取名美丽,大家绝对会感到别扭;一个羸弱的男青年,如果使用大壮、大勇之类名字,人们也会感觉不顺。第二,差异性原则。人物、地区的名字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把它与同类的人、事物区别开来,以突出主体的个性。第三、尊重历史的原则。任何事物总有它的源头,有它的从来。有历史积淀的事物总比肤浅的缺乏积累、没有内涵的事物要珍贵。一个地区过往的历史久远,其传统和遗存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为其命名时如果能够彰显这种历史特质,自然会为主体增光添彩。第四,通顺文雅的原则。一个好的名字,必定是叫起来顺口、响亮,而且文雅,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个粗鄙的文字符号,虽然也能够与同类事物相区别,甚至名实相副,但绝对不是一个好名字。一个名字如果符合以上四条原则,当然是一个好的名字。使用这个名字,就有可能保持和提升主体在民众中的形象和声望。烟台这个名字本来也不错,它因其境内烟台山而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为了预防倭寇,曾在烟台山设立狼烟墩台。如果这个地方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烟台这个名字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质感的。但是就在烟台地区,其历史文化资源俯拾皆是。其重要者如蓬莱山、瀛洲、蓬莱阁、养马岛等,与秦皇汉武故事相连,其历史的张力更胜于烟台山。《史记》、《山海经》等史籍记载,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在蓬莱寻找长生药,且在中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成山头,拜日神,以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征讨匈奴,还在养马岛饲养战马。汉武帝东巡,“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唐贞观年间,始置蓬莱镇,唐神龙年间,升镇为县。清代袭之。由唐至清的多年间,蓬莱一直为胶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烟台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年,国务院撤销烟台地区,组建地级烟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蓬莱便成了烟台市下辖的一个县。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年,蓬莱又撤市成为烟台市的一个区。就蓬莱与烟台两个名字来比较,蓬莱略胜一筹。因为蓬莱之名历史更久,而且是历史的正能量释放;烟台历史既短,而且令人回忆起被侵略的历史;其次,蓬莱之名仙气缭绕,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期盼,而烟台之名则过于质朴;特别重要的是,在中华文化圈,蓬莱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烟台难以望其项背的。可见,莱阳烟台地区的命名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的。其错误的源头在于年莱阳专区与烟台市的合并。以烟台一个城市之名覆盖包含烟台其中的广大的行政区域,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从而留下了遗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是将错就错,继续因袭烟台之名,还是改弦更张,果断地变烟台市为蓬莱市?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改名是会冒一定的风险的,不仅要付出相当的物质成本,而且还会面临不少反对的声音,事实上再好的选项也会遭遇不同的意见。不过,如果弃烟台而使用蓬莱,眼前可以预见的,是会大大提高这个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名称的文化内涵。但是,如果继续使用烟台这个名字,长此以往,现有的问题将会长期化,不利于这个地区形象品牌的整体提升。 是选择改,还是不改? 望慎重决策。 本文摘自今日头条号: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张昆HUST △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塑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只知其县不知其市的尴尬场面? 原因很简单,县比市更有名。 这里的县是指县级行政区,包括县、县级市等;这里的市是指地级市(直辖市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然,以上例子只是从第三者角度来看认县不认市。 在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中,也普遍存在着县不认市的现象。 县不认市,更多的是指某县的人在对外介绍自己时,只介绍自己是某县人而不提及或者很少提及县属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01 历史原因 一般是指此县历史上的政治地位或者文化地位比较高,甚至比地级市的地位还要高得多,有的县城甚至是所属市的母县。 这种县城历史悠久,且多为历史上的州府驻地或者文化圣地。 比如开篇例子中提到的兖州、曲阜和济宁市的关系,以及婺源与上饶市、海城与鞍山市、东港与丹东市的关系等。 兖州,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与徐州、扬州、荆州并列。 至清朝末期,仍为兖州府,管辖今济宁大部分地区。 民国时期改为县,年改为县级市,年撤市设区成为济宁市区一部分。 △禹贡九州图 也就是说,历史上兖州当了数千年的省级、地级行政区,而县级行政区仅仅存在了年。 曾经的下级一跃变成了上级,兖州人自然不会承认济宁市。 曲阜,孔圣故里,历代皇帝祭孔圣地,论知名度和文化地位,比济宁市高出太多。 02 经济原因 县域GDP占全市GDP总量份额较大,甚至高于市辖区。 市辖区没有我能挣钱,我自然不会承认地级市。 这种原因的典型代表有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等。 特别是义乌市和江阴市,GDP占所属地级市的1/3,比任一市辖区甚至比所有市辖区的GDP还要多。 经济体量大,自然有更大的话语权,哪怕是和市辖区比,也毫不逊色。 △年金华市9区县市GDP排行 △年无锡市7区市GDP排行 03 地理原因 县城与所属市市区距离较远,或者有大山大河阻挡而交通不便,而与隔壁其他地级市相对更便捷。 这种原因造成的县不认市,更多的是体现在文化、风俗习惯、方言等方面。 这种原因的典型代表有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和丰城市、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和鄱阳县、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等。 △济宁市政区简图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为方便管理微山湖而设县,全县陆地面积远小于湖区面积,陆地仅零散分布在微山湖四岸。 县城在湖东岸,离上级济宁市城区(任城区)直线距离80余公里,而距离隔壁枣庄市薛城区仅10公里,距离外省徐州市也仅有50余公里。 再加上去济宁市区的道路多沿湖岸绕行,而到枣庄则一路向东一马平川。 微山县对济宁市和枣庄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一斑。 04 知名度 县城因为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地理标志、知名特产等闻名全国,知名度远比地级市要高,这种情况下也极易产生县不认市的现象。 这种原因的典型代表有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和南平市武夷山市、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等。 这些县市中,赤壁、沙县、武夷山、井冈山、东阿显然比其所属地级市更有名气,向外地人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也毫不费力。 △咸宁市政区简图 当然,县不认市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传统认知里面,容易把市和市区等同看待。 县这种行政区划单位存在了数千年,而市的概念相对年轻。 在老一辈人的传统观念里面,县是我的籍贯,也是我的属地。 而市依托于市辖区,传统认知里面容易把市和市区等同,市就是市辖区那块地方。 比如到某个地级市的汽车、火车,一般是指到该市的某个市辖区。 县城老百姓口头说的到市里,也是指到市辖区。 甚至有的地图直接把市区标注为某某市。 △年之前的济宁市地图 最后,造成“县不认市”现象可能是以上的一种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 原因越复杂,县与市辖区的差距越大,这种县对市的认同感也会越差。 相比于经济原因和知名度,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造成的“县不认市”更加的根深蒂固。 一般来说,相比于县,地级市市辖区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和更大的政策支持,综合实力增长速度会大于县市。 随着地级市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逐渐提高,“县不认市”现象会逐渐减少。 △海绵城市——河南省济源市 相反,如果下属县市经济实力长时间挑大梁,最终的归宿最大的可能就是并入市辖区,甚至成为市府驻地。 当然,也有可能脱离本市并入其他强市,或者独立成省直辖县市、地级市。 河南省济源市、湖北省的天门、仙桃、潜江三市、浙江省的黄岩市(现台州黄岩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来源:地图情报员(ID:maps-lover) 转发扩散! 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