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阳过年有蒸大饽饽的习俗,带枣的称为大枣饽饽,不带枣的称为光头饽饽,大饽饽是发面做的,“枣”与“早”谐音,这其中承载了农家希望“早发”的美好愿望。做大饽饽头天晚上就要发面。面发好以后,和上碱,就可以揉面。揉面可是个技术活儿,人跪在炕上,肩、臂及双腕要协调,方能揉出柔软富弹性的面坯。用小手指在面坯顶部及四面抠出“鼻儿”,将切好的枣放进去。大饽饽做好,放到炕上,扣上笸箩“长着”。锅底已架上木头烧火,只等水开装锅。有经验的女主人一看大饽饽外皮透亮就开始装锅,边装锅,边用新炊帚蘸水往大饽饽外皮上洒一洒,最后用碗或玉米皮盛块肥肉放在篦子上,罩上笼头开始蒸,这样蒸的过程中油气落到大饽饽上,蒸出的大饽饽发亮。 民间蒸大饽饽时,忌讳外人进家,怕“踩装”。有的人家关上门,有的在门后放一把笤帚,以扫除外人可能带进来的晦气。蒸好的大饽饽裂成瓣,要说饽饽“笑了”。做大饽饽时,把炕席子卷起来,以免烧着了。但烧炕席子的情况仍会发生,此时不能说“炕烧糊了”而说“炕烧得旺”。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贴春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窗花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剪纸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大、最为普及的品种。张贴窗花,不仅装点环境、渲染喜庆气氛,更是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