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莱阳聚焦:羊郡港与金口港

文/赵松枝

莱阳南端的丁字湾海面辽阔,秦汉以来即为鱼盐富饶之地。民国《莱阳县志》之《疆域?海岸》记载:“(莱阳之海)仅东南一隅,沿黄海湾入与即墨王村岛环成丁字形,名丁字港,海岸线约长三十余里。二百年前,港水深阔,可容巨舶,曾于羊郡集开设商场,南通浏海,北达营口,东至仁川,西南至海州贸易称便。近因海水退缩,巨舶不能近岸,交通梗阻,惟滨海泥质斥卤,富产盐鹾,居民籍以谋生者甚伙。”又在《实业?商业》载:“在昔羊郡市场繁盛,南船北马,凡平、掖、栖、招之土产,江、浙、闽、广之舶品,胥以此为集散所。虽自海口淤塞,商场移金家口,(羊郡港)犹号称为莱阳码头。”这些历史资料都说明,莱阳的羊郡港和即墨的金口港都曾经是南海丁字湾边的重要海港。

羊郡港和金口港的发展与明清两代的海禁政策密切相关。明初和清初均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明万历之前,沿海设立了大量的卫所,规定“片板不准入海”。极大地限制了海运和海上贸易,及至天启年间才缓慢地放宽了海运。明末的海运一般是把南方福建长乐、江苏南京、太仓、淮安等港口的粮食、棉花和布料,运到天津和辽东的港口,用作北方的军需补给,而山东沿海是必经之地。清乾隆年间,黄河改道导致运河淤塞,漕运困难,南北运输改为海运。清政府征集民船上千艘,开展南粮北运,带动了南北海上贸易的发展,丁字湾港依靠优越的地理条件,捷足先登成为南方商船的目标港。

明末清初,羊郡港一度极为兴盛,在附近的娘娘山顶建有远近闻名的海神娘娘庙,并有举办大型庙会的传统。如今的羊郡镇仍然盐业、渔业、海水养殖发达,人口众多,为胶东的沿海名镇。这一些残存遗迹和零散信息均显示羊郡镇曾经海运繁忙,商贸发达。在莱阳冯格庄《孙氏家谱》中记载:清雍正、乾隆年间,有一位先祖叫孙有为,早年在冯格庄集贩卖粮食,雍正时期清政府开放海禁,羊郡港迅速繁荣起来。他审时度势,在乡里集资到羊郡港开设商号,贩运南北货物,并大胆地买船出海。经过三四十年的经营发展,孙有为成为胶东有名的船商巨头,在羊郡港拥有“骏顺”“吉顺”“永泰”号等十余艘商船,有“吉顺”“兴顺”“福顺”等十余家连号货栈,并在国内重要的港口设立分号,组织货源,每年获利数万贯,毕生聚财20余万贯,购置土地余亩,房产无算,富甲一方。

金口港位于即墨市金口村(原名金家口)村东,丁字湾西北岸,紧邻莱阳县境。明中叶有金姓在此定居成村,后来居民以此为出海码头因称金家口。明代倭寇猖獗,朝廷严行海禁,海洋贸易不畅。天启年间(~年)倭寇渐平,海运兴起,金口开埠。经过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金口港经济繁荣起来,最兴旺时镇上人口一度达到2万之众,每天进出港的船只百余艘,港航贸易在胶东沿海地位显要。民国时期的《中华新形势一览图》载:“(金口)市街宽敞,店肆栉比,为沿海城市之冠;当烟台未开埠以前,南北贸易,此为枢纽。”另据《郭嵩焘日记》载:“(金口港)惟驳船数十百号,鳞次布列。”“赴岗上,见小车运载豆饼、花生上船,以百辆计,填塞行道。沿海遍历,初见此景。”

即墨史料还记载,清乾隆年间,有侯氏(即墨侯家疃人)家族由灶户(从事煎盐经营)改办商号,家业渐大,资产万贯,在金口街上首屈一指。嘉庆、道光年间,有李秉和(即墨李家周疃人)在金口经商暴富,在国内开设“春”字号店铺家,有“一百二十春”之称,家族拥有土地、山地和滩涂8万余亩,是即墨历史上最大的地主。光绪年间,店集南里的邹毓英的“慎裕”号,三都河的邵五臻的“瑞隆”号,生意都做得很大,同时栲栳岛一带的杨氏、金氏等也发展起多家大船队,出海从事客货航运,资产雄厚。

由于金口港持续繁荣,乾隆三十三年(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了金口天后宫,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远胜于青岛、烟台和蓬莱庙岛的天后宫,是山东沿海最有名天后宫,成为金口港繁荣的标志。南来北往的客商最重视祈求天后圣母的庇佑,离港许愿,靠岸还愿,位于金口大街口的天后宫戏楼上经常有客商请戏谢神还愿,热闹时多家客商各请戏班轮流登台献艺,观者如山,咿咿呀呀一直演唱到深夜。现今天后宫经过修复,已被批准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嘉庆年间,莱阳羊郡港由于海港淤塞,商船减少,羊郡港让位于金口港,金口港成为丁字湾内唯一的大港口,莱阳境内的海运业务都集中到金口。在金口“丫”字形东西大街上,商号林立,一般都是三进式建筑,临街为门市,二进和三进用于存货和居住。光绪末年,金口镇有60余家知名客商,其中“长生成”“长祥”“谦顺”“福康”“惠昌”“裕隆”等八大商号垄断了金口的经济。金口港虽然处于即墨境内,但是紧邻莱阳,其海运贸易在莱阳经济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金口港海运贸易辐射的范围不仅包括即墨、莱阳(含莱西)、海阳,也包含招远、平度、栖霞、牟平等县,其中莱阳处身胶东中心,连接各县,因此莱阳人在金口的实力和地位不让即墨,并远大于他县。莱阳客商约占商户的三分之一,“瑞隆”“德成”等都是著名商号,金口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胶东半岛沿海各港口之最。

当时,金口港内可同时停泊吨以上大船30余艘,金口的商船通达辽宁、唐沽、江浙、福广、港澳,甚至日、韩和东南亚。胶东内地的大豆、花生、豆饼、生饼、豆油,花生油及粮食为主要出口物资,也出口蚕丝、沙参、莱阳梨、海盐、猪皮、猪鬃等当地土特产;大宗进口物资则以大米、棉花、布匹、木料、竹料为主,也有白笺纸、桐油、蔗糖、胡麻以及海外的洋布、白铁、火柴等。甚至山西的铁锅、周村的铜货、淄博的瓷器也通过陆路运来,装船南下。

那时金口的商船分为“沙船”“挂楼”两种。“沙船”有五支桅杆,载重量大。“挂楼”有三支桅杆。这些大商船上,都装有罗盘针,配有火炮、长短枪等自卫的武器。多吨的大商船(四支或五支桅杆)进入丁字湾后,为了吸引商贩前来疏散货物,往往在海中连发火炮,炮声隆隆震动百里。顺风的时候,80里外的莱阳城内都能听到南海的炮声。各地的批发商贩蜂拥而至,充塞街巷,通过货栈抢购新货,匆忙运销。在紧邻港口的“丫”字形石板路大街上,店铺货栈鳞次栉比,大大小小的饭店酒肆顾客盈门。夜晚,家家门口都高悬灯笼,通宵不熄。码头上的商船则卸货装货,通宵不歇,灯火如昼,一片繁忙。据传,当时金口商业区有“只帆船,家店铺,家油坊,家妓院”的说法,可见其繁华富足。

清晚期,沿海港口开始设立海关和税收局。咸丰十三年(年),金口属于烟台东海关所辖口岸之一。同治四年(年),在金口设立东海分关。光绪四年(年)三月,金口开办了海关邮政。光绪二十四年(年)金口设邮政代办所。宣统二年(),青州部分驻军调防金口。年,胶州石河盐场署移驻金口设立盐税征收局。年烟台镇守使由莱阳县派军驻守,以后有骑兵团、警备队等驻守;年建立邮政局,年设电报局。年,设水上警察署,维持沿海治安。年,金口设货物税局和航船征收局。

年前后,随着火轮船的出现和青岛、烟台等大港开埠,海运贸易空前发展,金口港也一度十分繁荣,内外货物交流顺畅。受金口海上贸易的影响,莱阳油坊达到余家,生产的油料和生饼成为出海物资的最大宗。莱阳的慈梨、花生、莱胡参等著名土特产,为上海、宁波、福建、广州、香港等各沿海大城市民众所熟知和喜爱,成为畅销货。当时莱阳进士王垿在京中任法部右侍郎,很受慈禧太后器重。王垿的老家穴坊镇蚬子湾村毗邻金口,他很关心家乡的发展,曾上疏建议朝廷投资在金口建大港,设城市。据说当时慈禧太后已经批准了王垿的奏折,并打算拨款。可惜不久清政府倒台,王垿的设想没能实现。

自烟台开埠、青岛兴港之后,各方客商大都到青岛、烟台交易,金口港逐渐被冷落,码头渐淤渐浅。民国初年,载重吨的船只只能停泊口外,由小船接运货物。20世纪30年代,五六十吨的船只也不能进港,全靠舢板驳运,金口商业全面衰落。年,日寇占领金口设立军事据点,不少商家的船舶和资产被毁坏和掠夺,金口海运经济更加凋敝。年后,金口已衰落成一个普通渔村。

几百年来,莱阳南部的居民受金口港的影响历来熟知烟台、青岛和金口,反而对莱阳城比较陌生,南部百姓以贩卖维生者众多。莱阳的穴坊镇紧邻金口港,金口港内卸下的大宗竹料、木料在穴坊集存放销售。因此几百年来,穴坊集一直是胶东出名的竹木集散地。直到20世纪末改革开放后,穴坊镇大集仍然以经营竹木出名,附近居民犹有经营竹木的传统和经验。

年之后,莱阳开始建设南海新区,建成了金山国际度假区,年丁字湾世纪文化城建成,新时代丁字湾开启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