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外用 https://m.39.net/pf/a_4603048.html
国人的主食,“南米北面”。米面的丰收,关键靠种子。米面的种界,“南袁北李”。“南袁”,很多人都清楚,指的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而“北李”则鲜为人知。操心牧草小麦“婚配”得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年2月27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六年前,这一奖项颁给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南袁北李”由此进入人们视野。李振声获奖则源于他操心牧草和小麦的婚配,并亲手孕育出了小麦新品种,并一直保持了世界小麦的高产记录。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一穷困农家。虽家里日子过得艰难,但还是供他读书。13岁时,父亲病逝,他家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后来,他只得辍学,到济南寻找出路。本想打工糊口,也许受到命运的眷顾,他进了山东农学院求学。年,李振声毕业分配,进了北京,中国科学院。年,他又到了陕西农业研究所,从事牧草的研究。这一年,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遭遇了严重的条锈病灾害,导致减产20—30%,仅黄河流域就少收了多亿斤。当时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裕,这场小麦病害影响很大。这也促使李振声的人生跑道转向了小麦。李振声介绍,小麦至少已有年的历史,并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和山羊草发生了两次意义重大的“爱情”。第一次,让小麦从一小穗一粒种子进化为两粒种子,这意味着增产一倍;第二次让小麦种子能发面,从而可以让人们吃到馒头、面包等。即使到现在,小麦也是唯一能发面的农作物。基于这样的认知,李振声就一头扎进了草与麦的“拉郎配”事业中。他一方面优选小麦品种,另一方面从具有很强抗病虫害能力的牧草中找寻理想伴侣,然后撮合它们“婚配”,孕育出更优秀的二代,这在专业术语上叫“远缘杂交”。其实,大自然是很好的“月老”,我们居住的地球上之所以千姿百态、生机盎然,都是拜大自然所赐。但这个效率太低,年才有两次“爱情”。李振声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刻苦研究,来加速他们的“爱情”进程。现在听起来,好像是很浪漫的事,但过程是很磨人的:究竟谁和谁才是最佳配对,才能结出理想的“爱情”种子,都是概率极小的事情。现在年轻人的爱情是花前月下的美好,但李振声做“月老”,他的阵地是在田间地头,在烈日下栽培,在风雨中观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还要经受周边一次次的质疑,然后在质疑中继续坚守……完全是花前月下美好的“逆行者”。这一坚守,就是20多年,多个日日夜夜……李振声最终选用长穗偃麦草,成功培育出了杂交小麦“小偃6号”,并由此获得了年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四十年扎根海南育种两破世界夏玉米纪录四年后,年,40岁的山东莱州农民李登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研发的夏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亩产.29公斤,创造了夏玉米的世界新纪录。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初中毕业后就回村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作为村里的文化人,他又勤劳好学,就担任了村农科队队长。年,李登海看到了一条改变其人生的消息:美国一农民种的春玉米亩产公斤。当时,我国亩产玉米仅一、二百公斤,差距悬殊。这震动了李登海,也激起了这位农民攀登玉米育种高峰的雄心。他边劳动,边学习专业知识,那股劲头就像着了魔一样。一天夜里,他在煤油灯下看书,结果抱着书本睡着了,碰倒了煤油灯,烧着了棉被,差点引发火灾。后来,李登海得到去莱阳农学院学习的机会,他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并得到了老师和专家的支持。北方育种只能一年一季,李登海等不及,就带着几位帮手跑到了海南岛,这里一年可育种三、四代。育种上了快车道,但日子一长,体会最深的就是艰苦、枯燥,住茅草棚,吃干萝卜丝,睡木板床,点煤油灯。李登海一直坚持着,像带孩子一样,播种、浇水、施肥、发芽、抽穗、结果,如此循环往复,一茬接一茬。李登海说,他已有四十年没回老家过年。年,30岁的李登海培育出了“掖单2号”新品种,创下了我国夏玉米亩产.6公斤的新纪录。李登海再接再厉,一步一个台阶:公斤—1公斤—公斤—公斤,先后七次刷新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并两次打破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也由此被誉为“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更看重农民给打的分誓言再增产千亿公斤很多人都纳闷:随着农民工大军外出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哪来的粮食年年增收?据权威统计,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同时也是最大的稻米、小麦生产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我国粮食总产万吨,其中玉米万吨,稻米万吨,小麦万吨,是国民的三大主粮。这些庞大粮食产量的后面就站着袁隆平、李振声、李登海为代表的“中国种子之父”们。李振声、李登海同为山东人,一位奋发在科学殿堂,一位起于田间地头,都凭着自己的坚韧、付出,为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要装中国的粮食做出了贡献。李振声院士今年已89岁高龄,仍经常跑试验田。他领衔研发的“小偃6号”衍生品种已达50多个,推广面积累计3亿亩以上,其中的“高原”,仍保持着单产最高的世界纪录。袁隆平声名日隆,形成“国宝”级现象,犹如灯塔,引领着更多后来人加入育种行业。李振声则给人深藏功与名的印象,他自己笑称更看重农民给打的分。在很多农村,已流传着“要吃面,种小偃!”的顺口溜。另据统计,李登海培育的种子推广后,累计为种植户增产多亿公斤。71岁的李登海又放豪言:“下半生,争取再为国家增产0亿公斤。”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