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推出“讲好红色故事”党史故事一百讲。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党史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和比较鲜明的山东特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组织领导全省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推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通过诵读山东地区优秀党员先进事迹,与英雄先烈、仁人志士进行灵魂对话,引导政管学子学习榜样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生死不渝“母子”情

人物简介:

祖秀莲(-),女,原名祖玉兰。沂蒙山区著名“红嫂”之一。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人。年初,年近50岁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她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

郭伍士,籍贯山西。《沂蒙颂》让沂蒙红嫂的原型祖秀莲家喻户晓,但她救护的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19年认母报恩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故事讲述:

英雄母亲“俞宽增”

人物简介:

俞宽增(-),文登区葛家镇林子西村人,著名革命烈士邹恒禄的母亲。其丈夫邹连群因病失聪,靠她支撑贫苦的家庭。她为人宽厚善良,深明大义,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炼就坚毅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

大儿子邹恒禄是文登早期共产党员之一,二媳妇刘昌锡也是中共地下党员,三儿子邹恒德也参加中共地下活动。年被国民党文登县长刘崇武抓进监狱,逼她供出邹恒禄、邹恒德的下落,逼她交出儿子,她宁死不屈。年5月,邹恒禄、邹恒德均壮烈牺牲。年3月在昆嵛县人民政府一届三模大会上,白鹿区合作社、各救会、商会合赠俞宽增“建国之锋”的巨幅匾额,以表彰她的巨大贡献。

故事讲述:

横山母亲

人物简介:

崔立芬年生于莒县的一个贫苦家庭,年后,日军为控制台(台儿庄)潍(潍坊)路、泰(泰安)石(石臼所)路的交通要道——莒县,对沂蒙山区莒县境内的横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频繁进行铁壁合围式的疯狂扫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许多共产党员、八路军和老百姓惨遭杀害。根据地的八路军面对严峻形势,开展了以“前横山、后横山、一溜崮西青山前”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战争异常激烈和艰苦。前横山村妇女救国会会员崔立芬与时任村妇救会会长的婆婆杜怀兰一道发动妇女,筹军粮、做军鞋,起早贪黑的推碾磨面、烙煎饼,支援八路军抗日。

故事讲述:

一根小竹竿

人物简介:

唐和恩(-),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街道西陡山村人。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淮海战役打响后,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编入了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并任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随军转战山东、河南、江苏、安徽4省75个城镇乡村,行程多公里,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唐和恩从家乡启程时,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后来经过的地方多了,他为了纪念自己的支前行动,利用中途休息间隙,就把走过的城镇乡村地名,用小刀密密麻麻地都刻到小竹竿上,打算以后把它传给自己的儿孙,让后代牢记老一辈艰辛的革命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随身携带的那根刻满4省地名的小竹竿,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故事讲述:

献松林

人物简介:

王华彬,山东人,年任华疃区区长。年潍县城被国民党洗劫,缺少木料,百姓烧柴都是问题,但张氏墓地的松柏在张氏村民的保护下仍保存完好,王华彬为解决打潍县城烧柴与修筑工事的木料问题,说服南北张氏村村民贡献松林,为攻打潍县城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事讲述:

从“老铁”到“老贴”

人物简介:

张修己(-),又名铁夫,代号老铁。30年代初在沟于家小学任校董。在经济上常接济穷苦农民,在村民中很有威信。历任国家建筑工程部行政司司长、华北工程管理总局副局长、北京建筑学院党委第二书记、淄博建筑材料学校党委书记、淄博市副市长等职。年7月,当选为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委员。

故事讲述:

医院

故事简介:

年,日本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沂水县西墙峪村隐蔽性强,八路医院医疗所就转移到了这里。八路军伤员们就分散到住户家里,其中,张恒谦和张道增两家在一年内先后掩护、护理了三四十个伤员。西墙峪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该面西墙峪抗日堡垒村英雄事迹纪念墙,记录了抗日堡垒村掩护救治伤员、支持抗战的感人事迹。

故事讲述:

拆掉龙王庙建起汪洋台

人物简介:

汪之正,后改名为汪洋,年出生于山东省东阿县夹河乡顾庄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年七七事变后,汪洋接到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派他去鲁中创建抗日武装,开辟抗日根据地。年10月,为了进一步扩大抗日根据地,廖荣标司令员率领军分区主力部队挺进鲁东南淄河流域。终因寡不敌众,汪洋身负重伤十几处,跌倒在地。年8月,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将吉山钓鱼台改建为汪洋台,台上建有汪洋亭,亭中树烈士碑一座,碑上刻有山东省党、政、军领导舒同、廖荣标、李念林等人的题词。

故事讲述:

舍子保卫《大众日报》

人物简介:

张大娘没有名字,也不识字,因为驼背,老人显得很瘦小,大娘一直过着朴实艰苦的生活。“俺三儿当时没断气,挨了两天才死的。”,已经90多岁的张大娘,讲起那段经历不由得抹起眼泪。“鬼子打我,灌了水再用脚踩出来,要我说哪里藏着‘八路’。我没说,我不会告诉他们的!”张大娘的顽强,保证了《大众日报》社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被誉为“横山母亲”。

故事讲述:

“讲好红色故事”党史故事一百讲是政管学院庆祝建党百年“七个一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抓住教育契机、精心筛选内容,讲述优秀共产党员故事,借助榜样的力量,厚植学院师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往期推荐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融媒体中心/

图文编辑/李锦

责任编辑/陈悦尚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