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呢 http://pf.39.net/bdfyy

年8月,解放战争进入大决战的前夕,为支援解放战争和恢复发展生产,同时也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后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华东局决定在华东财办工矿部所在的博山筹建一所工业学校,工矿部派代表到胶东建设学校接收余名学员和数名干部于8月22日到达博山正式建立了一所抗大式的学校——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学校。这就是济南大学的前身。

胶东建设学校的前身是山东省立建国学校胶东分校(简称胶东建国学校)。年12月,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胶东区党委为贯彻执行这一决定,以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于年9月,以原胶东财经学校为基础,合并了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第三分校中的政权、民运等大队,又从其它行政部门抽调了部分干部及教职人员在海阳县马格庄村创建了山东省立建国学校胶东分校。校长由胶东区党委委员、胶东区行政公署主任王文同志兼任。入学条件,要求政治可靠,具有初中以上化程度,身体健康,经过审查后调干入学。学校创办之初有教职员工70余人,学员多人。

当时办学的宗旨是:提高现有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吸收并培养农村干部和进步知识青年,以适应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占区地下工作的需要。这是在当时抗日斗争形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胶东区党委所采取的一个英明而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把发展解放区教育,培养人才做为根据地建设和治国大计来抓。当时的学员大都来自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政权,主要为县级科长、区长、助理员,各界救国会长,各县的财经干事、会计,各界的司法股长、审判员等。

在游击战争的形势下办学,学校的编制是军事化。没有固定的校舍,课堂设在露天。一边进行反扫荡战斗,一边坚持上课,一切服从于战争,是建国学校创办的一大特点。

年11月学校转移到牟海县夏村区小管村一带(今乳山市小管村)。年是胶东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1月22日,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妄图挽回败局,亲临烟台,调集青岛、威海、烟台、莱阳等地日伪军三万余人,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空前残酷的冬季“拉网”大扫荡。胶东区党委采取了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抗日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的作战方针。建国学校师生接到区党委、行署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后,决定分散于群众之中,与群众共同坚持斗争。

11月24日,日军在牙前县(今乳山市马石店一带)制造了“马石山惨案”。胶东建国学校的师生遵照胶东区党委的指示,疏散于边缘区和敌占区,化整为零同敌人周旋。

依靠群众,与群众息息相关,又组织和发动群众,是建国学校在创办中的又一特点。平时,师生每到一地,大都分散到群众家里居住。与群众关系的好坏,是考察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像考查学习成绩一样受到重视。学校要求每人每天做半小时的民运工作,协助开展驻村工作。从帮助群众挑水、扫院子、做零活,到开办夜校、识字班、进行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参军参政等活动,去学习,去实践,以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战时与这次反扫荡中,与群众结成血肉关系,师生隐蔽于群众家中,群众视其为亲属,甚至高于亲属关系,在极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师生被作为群众的家庭成员受到了保护。同时又组织群众一起突围转移。表现了一种生死攸关的鱼水关系。

年春节期间,形势趋于稳定,学校转移到牙前县小管村(今乳山市小管村)。为防范日伪军的再次“扫荡”,在开展地道战的号召下,各队到疏散地区展开了挖地洞、挖地道活动。同时,为了摸索建政工作的经验,胶东区党委从建国学校抽调了政权队部分师生,去桃村开展“实验区”的工作,以建政为中心,全面实验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群众运动、民兵工作、生产互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年夏末,学校迁至牙前县马石店(乳山)一带。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接管城市的需要,胶东行署决定,将建国学校由原培训中级干部的学校改为专科性质的干部学校,以适应新形势下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并充实了教学力量。同年招收新生近名,学员入学后编为六个专科:一科为工科,二科为农科,三科为商科,四科为医科,五科为师范科,六科为行政科。各科均设有科主任和政治指导员主管本科的教学、行政和党务工作,并配备少量枪支弹药用于自卫。此时,学校处于最兴旺的时期。

年1月,胶东公学校长李芸生到职任胶东建国学校校长,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要求大量干部到前线、到新区去工作,建国学校各专科大都在这前后分配工作,大都被派遣接管新解放的城市。工科于年4月并入山东省自然科学研究所。自此,胶东建国学校举办的各专科告一段落。抗战胜利后,校址由马石店迁至莱阳县城。

年春,胶东区党委决定,将胶东建国学校与胶东区党校合并,校名改为胶东建设学校,校址迁至招远县下坞镇一带,学校下设三个大队和一个财经总队。在建国学校的整个办学过程中,整个学校难能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几个村子里。经常是校部住一个村,其他大队住另几个村,大队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反扫荡、打游击时,更是分散,一个区队,一个班便成为一个战斗单位。这种斗争形势,利于培养师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8月初,胶东建设学校奉命将第三大队和财经总队的余名干部学员移交给华东财办工矿部继续办学。

胶东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之一,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医院、银行、兵工厂、制药厂、学校等。胶东建国学校从创建到年5月1日撤销,历时八年,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地方干都为宗旨,提倡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强调学以致用,为根据地建设服务。领导作风民主,师生关系平等,衣食住“三同”,阶级友爱深重,是该校的良好校风。在民族危机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建国学校向广大爱国青年、抗日志士敞开了大门,争取了大批赞成抗战与民主的敌占区知识青年投奔到胶东解放区,既表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爱护,又为解放区培养了大批干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先后招收了13期学员,培养训练学员多人。建国学校是胶东老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济南大学的红色摇篮,孕育了日后不断发展壮大的济南大学。

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学校的校址在博山“四十亩地”。这里原是日伪期间修建的兵营,几经战乱破坏,瓦砾遍地,弹痕累累。学员们初到时面对种种困难,发扬了抗大精神和老区的革命光荣传统,自己动手建设校园。尽管校舍简陋,生活艰苦,但这毕竟是一所从炮火和硝烟中走出的学校,校领导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校长由华东财办工矿部副部长孙象涵兼任,教育长最初由华东财办工矿部研究所所长吴际霖兼任,后刘辛人接任。这些人既是革命者也是新四军中的知识分子。校长孙象涵是一位传奇式的抗日英雄,教育长吴际霖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华西大学(今四川大学)化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参加领导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试验,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基地的主要组建者之一。刘辛人教育长是学校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后参加新四军,华东财办工矿部工业学校建校时先后担任教育长、副校长,年调到山东省教育厅,先后任高教处处长、教育厅副厅长,年调往山东矿院(今山东科技大学),历任代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

刘辛人既是园丁,又是伯乐,他慧眼识珠,年8月第一届毕业生毕业时,以刘辛人为首的领导班子决定保送宋健同志去哈工大继续深造,一年后宋健以优异成绩通过留苏考试,赴苏联莫斯科留学,学成回国后献身祖国的科技事业,后担任国家科委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两院院士。

宋健院士对教育事业、对母校、对莘莘学子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济南大学60周年校庆之际,捐出其“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万港元奖金,设立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支持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校创建初期(年8月-年9月),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短训班的方式培训多种专业干部。先后曾举办过采矿、测绘、应化、材料、卫生、药剂、兵工等训练班,同时还有学制为两年的机械科和检验科学员。年9月学校奉命接收了国民党政府于年8月创建的“南京国立高级窑业职业学校”。年10月学校计划招收厂矿在职干部和工人,除了对文化程度有要求外,其中条件之一是具有三年以上革命经历。

建校初期,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差,但学员们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饥似渴地学文化,学科学技术,整个校园洋溢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气氛。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红色基因是历史的积淀,是历史真正厚重之所在。追寻红色校史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建校70多年来,济大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形成了“勤奋、严谨、团结、创新”的校风,发扬了“艰苦奋斗、凝心聚力、追求卓越”的精神,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