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2/5951583.html 姚法师传奇之一 得宝修正果 北屈大宁位于吕梁山南端,境内东西长,南北宽,总面积平方公里。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乡民聚集。春秋属晋之屈邑,战国时属魏之北屈,秦、汉到东晋十六国,皆为北屈县地。北魏后隶属禽昌、京军、五城等县地。北周保定元年()年始置大宁县。 姚家滩村位于县城西部,是通往太古、康里等乡村的交通要道。再向西几里地就是一条汪洋大河--黄河,与陕西延长隔河相望。乡民自古淳朴友善,勤俭务农。姚姓氏为村中大姓家族,族中有一户人家,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朴实勤劳,婚后多年放得一子。男娃幼年,母亲因病早世,父子二人靠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男娃自幼聪明好学,识字甚多,但因家境贫寒,读了几年私塾,就随父学下地耕田,十几岁已熟练掌握耕种农具,起早贪黑,勤务农田,虽日子过得紧巴,但侍奉老父,从不敢怠慢,村人提起都说男娃是个大孝子。 一日,男娃如往常一样下地耕田,正午时分,乌云遮天,雷鸣闪电,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男娃急忙躲进石洞里避雨,刚进洞穴,一道闪电霹雳砸向,把洞穴一侧劈开,男娃急忙用手遮面,退后避开。但男娃睁开眼时,发现劈开的石块后边,露出用黄锦缎包裹东西,好奇心驱使,男娃解开锦缎,发现一精致木盒,打开盒子里面放着一本线装古书,书名《奇天法门术》。男娃打开书页,见扉页上用朱红大字上述:“奇天法门我自传,有缘之人悟经典。启蒙咒语渡苍生,切莫与人争好强”。切记,奇门法术不可滥用,否则,将会遭受遭灭顶之灾。 惊雷增宝物,法门靠自修。男娃每到深夜,拿出《奇天法门术》,熟读咒语,潜心修炼,一晃就是十年。十年苦修,男娃除熟练掌握启蒙咒语的秘诀外,靠着个人悟性,也学会医道救人之理,渐渐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转眼,男娃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虽家境贫寒,但男娃的医术、孝道让邻村的姑娘都很着迷。 经父亲找媒婆托媒,不久,邻村姓贺的姑娘嫁到姚家,从此,一家三口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 男娃会法术,村民不知,就连男娃的父亲、妻子也不知晓。男娃深知,启蒙法术必须每天坚持潜行修炼,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原来家中只有老父一人,父亲年老体弱,每晚早早就安歇了。如今家中有了老婆,修炼法术就有点难了。 为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男娃空闲把搁置闲杂东西的西方收拾开来,放置了桌子和灯具。 妻子不解,放着舒适的东房,为何要在西房搁置书桌,难道嫌弃我不成?妻子对男娃说出心中的不悦。 哪里!我这人有个习惯,夜间睡得晚,想看看书,怕打搅妻子您睡觉,就把书房安置在西屋,您不要多疑。 既然是书房,我也没看见你的书呀!?妻子问。 男娃说:别人看书要书本,我的书在脑子里。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哪有你这样看书的,你分明是嫌弃人家,如果这样,那……,妻子的话还没有说完,男娃接过话对妻子说:日后您会明白的。 农村人的日子既简单也俭朴,每天,男娃或下地务农,或在家给人把脉瞧病,一日三餐、照顾年迈的父亲全靠妻子打理,妻子贤惠,通情达理,一家人过得到也算舒心。 每到夜深人静之时,男娃独自一人在西房悟道修炼,刚开始,妻子还能把持住,可内心的疑团,始终缠绕着她,解不开。有一天深夜,妻子假装熟睡,趁丈夫不备,悄悄来到西屋窗外,透过破损的窗户,看见丈夫盘腿坐在炕桌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口中发出喃喃的话语,那话语轻柔,侧耳细听也听不清晰,就在她迟疑之时,屋里飘来一群人,那些人随着丈夫手指的方向飘来飘去,等人退去,炕桌上摆满了金银珠宝。这一幕,惊得她差一点没叫出声来。紧接着就听丈夫说一声:哪里来哪里去。那群人又飘来飘去,桌上的金银珠宝不见了踪迹,随着丈夫喃喃几句话,西屋恢复了平静。 她哪里知道丈夫正在修炼法术,也不知道丈夫的喃喃自语,其实就是法门咒语。太多的疑团让她推门而入。男娃有些惊讶,随口撂了一句:这么晚了您不睡觉,跑到西屋干什么? 我刚才看见炕桌上摆满的金银珠宝,一会光景就不见了,这是怎回事?妻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询问,反而质问他。 男娃深知纸里包不住火,就如实说出意外获得《奇天法门术》及修炼法术的经历,并再三嘱咐妻子,在他修炼法术时,不能有外人打搅,否则,轻者伤及元气,重者危及及性命。这也是我把书房搁置在西屋的原因。男娃又嘱咐:我会法术之事,千万不要外传,既是父母亲也不例外,以免招来事端,切记,切记。 女人满脸疑惑,结婚至今,丈夫从没像今晚这么严肃过,她隐隐感觉到事情真的不简单。迟疑半天后,说出一句话:记住了。可…可…可您既然会法术,咱家日子过得如此紧巴,您就不能施法变些财宝来,也好让清贫一世的姚家,改变个活法。 男娃说:法术是用来普渡众生的,不是让咱逍遥享受的,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轻易施展法术的,也不会与人叫板比试。再说持家过日子,靠的是自己。这日子虽然清贫些,但很安稳,我不想因自己会法术,招来祸端。 男娃坚守《奇天法门术》的戒训,白天勤务农田,晚间潜心修炼,如今,苦修二十余载,施展法术也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是内行,看不出男娃已有仙家混元灌顶之气了,但男娃还是不满足。 姚家滩法师传奇之二 麦场治盗贼 姚家滩村在北屈一带自古盛产小麦、棉花和红枣。每到夏收时,家家户户的土窑上方麦场里都堆积着一捆一捆的小麦,男娃家也不列外。 话说有一年夏收,夫妻二人起早贪黑抢收小麦,为何把收割小麦说成抢收?这和北屈一带的天气气候大有关联,夏收,刚好是北屈一带多雨的季节,人们就把收割小麦说成“龙口夺食”,这“夺”不就成为抢了吗。 后南坡与姚家滩村有好几里远,每到夏收季节,夫妻二人披星而出,摘月而归,十几亩的麦田,面朝黄土,背驮骄阳,丝毫不敢懈怠,渴了喝点井水,午饭也只在地楞边上对凑啃食几口干粮,趁着大晴天,抢割抢收,生怕这老天爷变脸,即使这样,十几亩坡地也的折腾五、六天能才抢收完。麦子收割完,妻子帮着丈夫将一坨一坨的麦子搂起打捆,由丈夫用扁担挑回麦场,几个来回下来,尽管丈夫的肩膀上有垫肩,但中途扁担来回换肩,肩膀上还是摩擦出一片血丝,要知道麦捆挑上肩,不管路途多远是再也不能着地的,麦穗着地成熟的麦子都会脱落,农人爱惜粮食胜过自己的肌肤。谚语说,“龙口夺食脱层皮”。这句话一点不假。看着丈夫如此辛苦,妻子动了歪念,一边给丈夫擦拭身上的汗水,一边对丈夫提议,你这是何苦呀,歇歇身子,喝口水,等晚上村人熟睡时,你施展一下法术把麦捆搬回吧。 丈夫撂下正在喝水的碗,瞪着妻子说:咱是农民,农民岂有不受苦的道理,这是农人的本分,祖祖辈辈的人不都这样过来的吗,累不着。 男娃一次又一次的折返在羊肠小道上,每踏出一步,都能清晰地听到扁担晃悠麦穗摩擦发出的声响,那声音让农人愉悦,也让男娃这个黄河汉子更有了精气神。 麦捆全部挑回,男娃将麦捆解开,用木叉抖动着将麦穗向上摆在麦场里,正午烈日高悬,男娃手牵毛驴,毛驴拉动着石碌碡在麦场里转着圈,麦子经石碌碡反复碾压脱离麦壳。转动一会,男娃用木叉再翻动一次,直到麦子全部脱落,开始“起场”。男娃娴熟地用木叉挑起麦秸抖动几下,然后将麦秸全部高高堆积在一起,麦秸堆积的形状恰似一座“蒙古包”。 稍作休息,男娃用木铣把麦粒堆积起来,妻子紧随其后用扫把清理遗落的麦粒,男娃用木铣将麦子高高扬起,口吹哨子,看看风向,调整身子,继续将麦子高高扬起,一大堆带着尘土和麦秸的麦子,在风的吹动下,麦子和麦秸分离,这就是农人所说的“扬场”。扬场后,为让麦子干透入仓,农人一般将麦子摊在麦场里进行晾晒。 姚家滩村虽民风淳朴,但也有好吃懒做之徒,经常趁无人之际,干些鸡鸣狗盗之事,为保护个人的劳动成果,村民不得已在夏夜里“看场”。看场虽为轻快,但夏夜蚊虫叮咬也很烦人。许多看场人前半夜那艾草熏蚊虫,后半夜大都熟睡了。男娃没有这样做,在他离开麦场时,只是在麦场边捡起一根木条,绕着麦场划了一个圈子。默念几句咒语就离开了。 夜深人静之时,村里果然出现了一个黑影,黑影在每家的麦场里打探一方,发现唯有男娃家麦场里空无一人,贼笑着将怀揣的毛褡裢拿出,(毛褡裢是村人用羊毛打制装粮食的袋子)左右打探,确信无人,赶紧装了一褡裢麦子,扛在肩上就走,说来也怪,黑衣人扛上褡裢后不知为何,总是在场里绕着圈,就是走不出麦场。刚开始,黑衣人还以为着急走错了方向,稍作镇定确定方向后,向着出口而去,心里想着、脚步也是朝着出口而去,且仍然还是在麦场转着圈,黑衣人急了,今夜这是撞上鬼了,越想越怕,越想越着急,不觉,头上的发丝也跟着竖了起来。从深夜一直不停地在麦场里转圈,肩上的褡裢也感觉重了许多,急的没有办法,眼看,黎明即将降临,如何是好呀!他急的想放下锚链走人,可褡裢就如胶粘一样,怎么也放不下来,急的黑衣人满头流汗。 再说男娃,其实,深夜他已知道有人进了自己的麦场,他就是想让那个黑衣人在大庭观众面前出丑,治治他那不劳而获的臭毛病。从此,还姚家滩村个清净。等到天大亮,男娃才从斜坡慢慢悠悠地走上麦场,伸了伸腰身,口吐一口唾沫说,你是给我看麦场的吧,时候不早了,赶紧回家吧。 话音刚落,黑衣人肩上的褡裢滑落在地,盗者自知无趣,赶紧离去。 男娃初试牛刀,心中快意。黑衣人不知详情,自以为夜里误撞上了鬼,再也不敢外出行窃了。 个人简介 张志强,笔名野夫,男,1年7月生,山西大宁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会员,大宁县作协主席。《昕水文艺》主编。著有散文集《亲情树》《梧桐树》。散文、小说多次获国家级奖项。 图片由王政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