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tslf/170706/5522612.html

作者--王岳

引子:“巨神山”史料

“巨神山”是史籍中出现的胶东半岛东部的古地名,其记载极少,据笔者发现仅有数处、且实际仅出于三个记述系统(下文正史《隋书?地理志》为一系,地志《太平寰宇记》及《齐乘》等沿袭它的志书为一系,佛书《续高僧传》和《广弘明集》等为一系):

《隋书?地理志》东莱郡昌阳下附“有巨神山。”(注1)

昌阳巨神山,《隋书》它处及别书均不见载。依《隋书?地理志》例,或为其当时名胜或产盐铁等处。

宋初《太平寰宇记》文登县“昌山,按宋《永初山川記》云:‘昌陽縣有昌水。’《郡國志》云:‘昌陽縣有巨神島,有祠,能興雲雨。崔琰避黄巾賊于此山。’”(注2)

盖因《郡国志》所记为东汉末年事,汉代有昌阳县,以昌水得名,后世认为是在文登县,所以《太平寰宇记》就把昌阳县巨神岛系于文登昌山昌水下。

然而此《郡国志》所指之昌阳县,实可能为东汉以后的昌阳县。故而,此昌阳县‘巨神岛’或即隋书中昌阳巨神山。《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做岛,而下文仍做山,则巨神岛为水中山。今海阳、莱阳、莱西沿海没有像样的岛屿,海岸线各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存都无以承接巨神岛(山)。考虑到《汉书?地理志》所言古奚养泽在后来的昌阳县境内,或巨神山尝为水泽中岛?

元《齐乘》除沿袭《太平寰宇记》,把“巨神山”做“巨神岛”外,又把“有祠”讹做“龙祠”:“昌山,文登西南四十里。有巨神島,龍祠。昌水出此山,因氏焉。”(注3)且《寰宇记》只是在昌山后另叙巨神岛,到了《齐乘》这里,就变成了巨神岛在昌山。

《齐乘》以外,其它地志皆沿袭抄撮,不足论。

唐代佛教史籍中另有“牟州巨神山”。《续高僧传》卷十《释慧畅传》载:

(慧暢)姓許氏,萊州人也。……仁壽置塔,敕送舍利于牟州拒神山寺。帝為山出黃銀,別敕以塔鎮之,用酬恩惠。山在州東五里。昔始皇取石為橋,此山拒而不去,因遂名焉。山南四里有黃銀穴。……(注4)

牟州拒神山,隋官方书亦做巨神山。佛书《广弘明集》等录隋文帝《隋国立佛舍利塔诏》中立塔地有“牟州巨神山寺”;同书录隋著作王邵撰《舍利感应记》记各地立寺瑞征时说:“牟州於巨神山寺起塔。舍利初至,二大紫芝欻現於道。天時陰雪,舍利將下,日便朗照。始入函,雲復合。”(注5)

事件的背景是仁寿元年()六月十三日(文帝杨坚生日),崇信佛教的杨坚选海内三十州,令同时各起舍利塔。此后仁寿二年和仁寿四年又有两次置塔。牟州是第一次三十州之一。且此三十州中又有十六州是文帝自注寺名,指定在该寺起塔,拒神山寺便是文帝指定的牟州起塔寺庙。

佛书中所说牟州出黄银之事,《隋书?辛公义传》中实有记载,只是正史没有说出地点是在牟州巨神山,更未提及后来的仁寿置塔而已。辛公义传中载:辛公义任牟州刺史,“時山東霖雨。自陳、汝至於滄海,皆苦水災。境內犬牙,獨無所損。山出黃銀,獲之以獻。詔水部郎婁崱就公義禱焉。乃聞空中有金石絲竹之響。”(注6)

《隋书?礼仪志》,仁寿元年冬至文帝祠南郊,板文中列举了登基后一系列的符瑞,黄银列名在前:“桃區一嶺,盡是琉璃,黃銀出於神山,碧玉生於瑞獻。”(注7)

隋昌阳县非牟州治,断无某地既在昌阳又在牟州治东仅五里之理,所以正史和地志中的“昌阳巨神山(岛)”与佛书中的“牟州巨(拒)神山”是两个地方。

但,两地处于同一地域范围,地理位置近,且名字极为近似,似不无关联。

那么,“昌阳巨神山(岛)”与“牟州巨(拒)神山”具体位置在何处?

一、“昌阳巨神岛”即今莱阳不动山

《续高僧传?释慧畅传》中记录了巨(拒)神山之所以得名的神话:“昔始皇取石為橋,此山拒而不去,因遂名焉。”

秦始皇驱山作石桥的神话传说很古老,见于史籍:

《初学记》卷七引《齐地记》曰:“秦始皇作石橋,欲渡海觀日出處。舊說始皇以術召石,石自行,至今皆東首,隱軫似鞭撻瘢,勢似馳逐。”(注8)

《艺文类聚》卷七十九引《三齐略记》曰:“始皇作石橋,欲過海觀日出處。于時有神人,能驅石下海,城陽一山,石盡起立,嶷嶷東傾,狀似相隨而去。雲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盡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猶爾。”(注9)

拒神山神话系秦始皇驱山神话的衍生。众山向海,故作神话曰为始皇所驱。拒神山盖其所处地势与它山相异,故作神话曰“拒而不去”。

今莱阳城北偏西三十里处有座圆形小山--不动山。在当地民间的神话传说里,二郎神杨戬赶山填海,赶起了很多大山,但这座山却纹丝不动,因此就称之为“不动山”。(注10)在不动山村西北三里,有一座小山叫“落山”。相传杨二郎赶山填海,落下此山。(注11)这两座山的传说还有类似的秦始皇版本,说始皇鞭山,群山徐徐东移,走到不动山前停了下来。秦始皇一见生了气,挥鞭便打,该山就是不动。秦始皇无可奈何,只好赶着另外几座山向东海去了。(注12)

不动山的南部地势平缓,山岭渐稀,乃至莱阳盆地;东北则是栖霞山区,丘陵密布,再东北是蓬莱和福山的沿海丘陵。从形势上看,东北方众山脉簇拥似向海上去,而此山在群山之后,可谓“拒而不去”。依神话传说,不动山可称“巨(拒)神”山。

然而,神话传说可能随着时世变迁而转移,若要证明不动山就是巨(拒)神山,需要其它证据。

另一重证据是:不动山在古代曾是一座水泽中的小“岛”。莱阳不动山若曾是岛,又有驱山“拒而不去”的神话传说,则可以证明不动山即昌阳巨神岛,亦即昌阳巨(拒)神山。

不动山的周边,在古代应是其东北方群山之外的溪壑沼泽地带。

首先有史籍为据:

《元和郡县图志》昌阳县,“奚養澤,在縣西北四十里。”(注13)

不动山距今莱阳城中心(旧城)北偏西约四十里,很符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说方位。且若依《元和郡县图志》所说,其周边很有可能是《汉书》所谓的古奚养泽。(注14)

《汉书·地理志》琅邪郡长广县下曰:“奚養澤在西,《秦地圖》曰劇清池”。(注15)汉长广县治在今海阳发城镇。不动山方位在发城镇西北方向直线距离约六十里。

从地形上看,今时的不动山四周地势平坦,因东北方为丘陵群山,水源丰富。

其北侧,自落山脚下往东是莱阳五龙之一—蚬河上游的一条支流的源头,该支流在不动山东七里处汇入蚬河上游(该段俗称漩河)。如今在交汇处的河段往下建有一座大型拦河水库—沐浴水库。

山南约三里的上孙家村附近,则是五龙之一—白龙河的源头。

不动山处在两水源头中间,至今除了河源之外,还有周边还散布零星的沟壑水塘。落山西北麓还建有一个小型水库。不动山下现今仍有山泉,自地下涓涓而出,四季长流。

不动山考古发现有古代遗址。村东米处土台子附近,沟中断崖中有铁渣凝结层,为冶炼遗存,还出土大量兵器、生产工具及多处战国时期墓葬,墓葬中有青铜器。文化遗物跨商周、春秋、战国等不同时期。(注16)

这些说明不动山还曾是一处重要的人类社会活动地点,故而会出现在正史和地志中。

二、牟州巨(拒)神山,乃今龙口黄城集东巨山

莱阳不动山现未发现隋代遗迹,且附近无古代州县城址。显然与《释慧畅传》所言牟州巨(拒)神山“在州东五里”方位不合。这也说明在昌阳巨神山之外,牟州别有巨神山。

根据《释慧畅传》的明确记载,我们似乎可以通过确定牟州州治来寻找牟州巨神山。然而隋牟州州治之所在,后世却有分歧。

牟州于隋开皇年间分莱州而置,大业三年()废。辖观阳、黄、牟平、文登四县(一说含昌阳县)。唐初于武德四年()又置牟州,辖牟平和黄县,治所中郎城(今龙口黄城集东)。贞观元年()废。同时期,其东南设登州,辖文登、观阳。

关于隋牟州治所和设立时间,基本有两种分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开皇三年立,治黄县中郎城(今龙口黄城集村东);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开皇十六年(年)立,治观阳县(今海阳发城)。

以观阳县为隋牟州治,乃后世研究者所出,代表如明末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注17)。因记载缺如,其依据不过是《隋书?地理志》是在观阳县后附带提到了牟州:“觀陽後周廢,開皇十六年復,又分置牟州,大業初州廢。”(注18)然而此句只是在讲观阳的建置,实质并不是在讲牟州的州治。

从地图上看,今海阳发城正东五里处为河谷,无山。这也与《释慧畅传》的记载不符。

早期史籍地志以黄县中郎城为隋牟州治,最早可见于唐《元和郡县图志》,它在登州条说:

“後魏孝靜帝分東萊于黃縣東一百步中郎故城置東牟郡,髙齊廢。隋開皇三年改置牟州,大業三年廢。”(注19)

《太平寰宇记》延续了《元和郡县志》的说法。(注20)

《路史?国名纪》说“牟,登之牟平。在牟山陽而夷平。開皇置牟州。(三年)”(注21)与《元和郡县志》基本相同。

光绪《续修登州府志》在《元和郡县志》基础上,针对其在牟州设立时间的疑点(注22)做了修订折衷,修改了牟州设立的时间为隋開皇十六年。

《续修登州府志卷二沿革》总述中说:“隋開皇十六年,又即長廣郡治置牟州。”其分述中说:“黃縣隋開皇十六年,置牟州於中郎城,以黃縣屬之。”(注23)

从牟州的设立历史脉络来看。隋朝虽係首次设牟州,但牟州的建置实则延续了西晋的东牟郡、北齐的长广郡。西晋析东莱郡置东牟郡,北齐改东牟郡为长广郡,辖黄县、观阳、牟平三县,天统四年析牟平、观阳二县置文登县,长广郡辖4县,治黄县(今龙口市石良镇黄城集村)。北周灭齐后撤销观阳县。(注24)隋开皇三年撤销长广郡,辖县直属莱州。开皇年间,又在约原长广郡范围内置牟州。

从中可以看出,牟州只是行政级别发生变化,辖境仍大致是长广郡的延续。其治所很可能也沿用了长广郡中郎城。

另外,我们可从文献中关于牟州其它内容的记载中发现一些旁证。

《大明一统志》登州府?仙释?麻姑条载:

“(麻姑)或云建昌人,脩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宋政和中封真人”。(注25)

牟州设立短暂,故而自唐以来尤其是地方志中,后世的登州从未以牟州自称,此处显係府志袭用某古文献。又姑余山在今烟台市牟平区昆嵛山中,唐代设立牟州的时候不属于牟州而属于登州,故而此处牟州当指的是隋牟州。姑余山的方位于黄城集而言在东南,而于发城则为正东。

当然,更多的巨神山寺和舍利塔的金石文献被发现或考古发掘也是确定牟州治所最直接有力的证据。根据《释慧畅传》,巨神山寺与牟州州治确定一方即可以据以确定另一方的位置。

牟州州治在中郎城,则牟州巨神山在其东五里。

笔者经查阅资料、核对地图,发现今龙口黄城集其东五里的事物与《释慧畅传》中所言极为对应。

“(拒神)山在(牟)州东五里……创立寺宇因山为号……山南四里有黄银穴”。

今龙口黄城集东五里,有山名巨山。巨山东南麓,有一座古寺--金鸡寺,至清末民初尚存。巨山南,隔着山谷与之相对有一座髽髻山,山北坡上有一石洞,叫“王母洞”(民间传说是王母娘娘的行宫)。王母洞与巨山前“金鸡寺”的距离,正好约四里。

笔者认为,巨山就是《释慧畅传》和《广弘明集》中所说的牟州巨(拒)神山。

巨山之名,据说源于其连绵十几里起伏不平,尖峰高耸,呈似一排整齐有序的锯齿牙状,本名“锯”山,谐音为巨山。(注26)

巨山除了与巨神山名字相近外,它与古昌阳巨神山地理环境也有相似:巨山下也曾有一片水泽。有了这两点相似处,后世地名混淆乃至移植做伪就有了条件。

蓬莱、黄县当地民间世代相传,古代,在巨山南侧黄水河谷中的得口店村西南、岳家圈村东,黄水河及周边山峰的汇水在这一范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传说中称之为“东庭湖”。(注27)

考之地势。巨山与抓髻山之间的山谷间,岳家圈村的位置,有一道不高的小山冈,相当于一条天然石坝。黄水河流到这条山冈处为其所阻,只能沿着它向西南方走七八百米后待山冈地势低处流下。在古代,这被阻碍的河水可在上游山谷中形成沼泽地带。得口店村,据说唐代村名“泽口”,宋代名“宅口”。(注28)可见,此处湿地在隋唐代还存在,到宋代就已消失了,大概是日久被泥沙淤平。建国初期全国大兴水利建设时期曾在这个天然的截水拦蓄位置规划建设一座大型水库,后因搬迁人口太多影响公路建设而搁浅。

小山冈上游河段明显高于下游,对临近的黄城集村形成水患威胁,这是是自汉代以来的黄县故城迁走的重要原因。故而当地有谚曰:“开了东庭湖,淹了老黄城”。(注29)

另外,不远处的蓬莱市境内有山名密神山,就在巨山所在山脉的北终点处。“(登州)府城南,盤薄十数里”(注30),是登州蓬莱的镇山。“密神”与“巨神”相应,恐怕不是巧合。(注31)

巨山南,隔着山谷与之相对的髽髻山,因山顶巨石似古代仕女脑后盘髻而得名。髽髻山“王母洞”为花岗岩洞,外洞口高二米、宽八米,呈拱状,内中有一窄洞,往里通行至匍匐,深约几十米尚未绝。除了外洞处可能因为祭祀而人工开凿外,其余均为天然。每年三月三,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直至今日,洞前仍有民众香火奉祀。

洞口上部为山凹处,雨水汇集,大雨时会有水流从洞中流出。这符合北宋程大昌《演繁录》所说:“州嘗大水,流出黄銀。”(注32)

髽髻山民间谐音俗称“抓鸡山”,并造传说故事。大意为,一只金鸡曾落在山上,藏在山上洞中,有人去抓,金鸡飞起,几根金翎毛落到河对岸的寺庙里,庙里和尚用这几根金翎毛重新修庙,并取名“金鸡寺”。(注33)如此,“金鸡寺”恐非立寺本名,乃后出俗名。故事也隐喻了“金鸡寺”的建立恐与髽髻山王母洞有关。

王母洞现存祭祀活动很可能由早先的胶东地方山神崇拜而来。而山中发现黄银后,“水部郎娄崱就公义祷焉”,恐即此处。

“水部郎娄崱就公义祷焉”,与流传至今的王母洞祭祀活动相对应。

结语:巨神山从昌阳转移到牟州,係辛公义营造祥瑞的结果

巨神山之名从昌阳转移到邻近的牟州。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年代变迁、地名重名或混淆,而是辛公义等有意为之。

史称,隋文帝杨坚“雅好符瑞”,篡周自立后,“恐民心未服,故多稱符瑞以耀之,其偽造而獻者,不可勝計。”(注34)

适逢此时牟州境内发现了黄银符瑞,于是辛公义迎合杨坚,营造声势。

首先是神话自然现象。“自陳、汝至於滄海,皆苦水災。境內犬牙,獨無所損。”官方将之视宣传为一种预兆,与黄银出现联系起来。

其次为了迎合文帝对佛教的推崇,声称在佛寺处发现黄银。地点设在离州治五里的形胜之地巨山,利用其名字和山下有水泽的近似,改“巨山”名为“巨神山”,使其成为历史悠久的“神山”。水城南的密山也相应加“神”字,改为密神山。

在隋之前的朝代,黄银只是极少被发现,成矿开采是自隋朝辛公义开始的。所以辛公义在牟州发现黄银的实际地点应当在黄银矿处,而巨山这一带从古至今并无黄银矿产,史籍记载的辛公义所开黄银矿都不在此处(注35)(黄银实际是黄金和白银的合金,当时尚未认识到这一点,以为自是一种少见的金属,详见注36)。辛公义将地点定在此处,恐怕是距离州城近,便于办理各项事务,省却了路程劳费,乃利官利民之举。(注37)

另外,《释慧畅传》中慧畅发现的前代僧人僧温係慧畅等人夸大甚至虚构了。一个说不出来历的僧人,至此突然被发现是一个曾受南朝皇帝供奉的高僧,在此隐逸,这是颇可怀疑的。

巧的是,温姓是黄城集村著姓,就在髽髻山西南坡、任家沟村南的山坡上有一块温氏祖墓地。只是这温姓开始在此生活的年代,难以查考了。

窃以为昌阳巨神山突然被载入隋朝国史,很可能是因开皇年间牟州上报黄银符瑞致仁寿初又在此置舍利塔事。这边辛公义移花接木,将牟州巨山说成是古巨神山;那边史官因循旧志,仍以为其所奏是昌阳巨神山?

dmwangyue

小赞可怡情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