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7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数学与统计学院“寻找良好家风”星火队在烟台市莱阳市万第镇水口村开展了“三下乡”寻找良好家风活动。 为了了解当地的红色家风,向烈士致敬,队员们前往万第镇水口村进行实地走访,寻找并深入了解当地的红色文化。在本次活动开始之前,队员们与当地大队书记徐秀艳成功对接,并在徐书记的带领下前往当地的红色纪念馆参观与学习。 队员们在村口红色长廊参观学习王琪摄 下午1时,队员们到达水口村,并与徐书记进行了亲切的问候。在徐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村庄,在村庄里追寻前人的红色足迹,进行深刻的学习。 徐书记引领队员们沿着村庄的主路往上走,在不远处有一口水井,近看可以看出这口井已经在此地存在了有一些年份。这口井的建造极为朴素,井口的支架是木质的,井上的滚轮也是用许多木片和细绳拼接而成,简单而坚固。滚轮上的手摇柄只用了一根木头,但这些部件组合在一起,虽然简单,但是可以轻易地从井里打水。井的上方是一堵墙,墙上用写着红色的大字,从过去到现在都在告诫人们,“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后人应当铭记前人的艰苦奋斗,传承前人之精神,在当今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水口村的后生们将前辈们的精神铭记于心,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后生走出了这个小村庄,在社会上立足,发光发热。”徐书记说。 莱阳市万第镇水口村水井王琳摄 接着徐书记带领队员们前往当地的红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该处曾经是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成立旧址,它经历了革命的洗礼,见证了胶东地区共产党员的坚强成长,见证了胶东人民的奋斗。如今它成为当地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吸引了众多后人前往参观,向前辈们学习。据徐书记所讲,馆内文物大多是当年前人们在此地工作交流时遗留下来的,已经有很长的年龄,并且这里的文物都是当年前辈们们在胶东半岛发展党员、进行战斗、劳动生产的记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队员们随徐书记进屋,出于时间的缘故,馆内文物已经十分陈旧,有一些纸质文物已经泛黄,纸张也有所破损,但是它们是对当年胶东地区共产党员在此地活动的记载,无一不向后人讲述当年那些艰苦但幸福的日子。馆内藏有许多铁器,诸如锄头、短刀,以及子弹、导弹的弹壳,虽已锈迹斑斑,但也战果累累。馆内陈设着许多当年前辈们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它们与现在的生活用品比起来十分朴素,但在当时它们无时无刻地陪伴着前辈们,与前辈们一起度过艰苦的日子。 中共莱阳中心县委成立旧址内设王琪摄 馆内墙壁的展板上讲述了胶东半岛第一个中共党员宋海艇的的英雄事迹。年,党组织指示宋海艇,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回原籍开展农民运动,秘密发展共产党员。于是,他回到家乡莱阳县万第镇水口村,并在当地积极开展党的工作。从这以后,胶东半岛的中共党员日渐增多,胶东革命之火就此点燃。也就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宋海艇烈士一心向党,在水口村,他四处奔波,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和扩大党员队伍。然而这条路非常坎坷,宋海艇烈士在期间遭到国民党的迫害,年,莱阳地区党的活动引起反动派的警觉,张宗昌下令通缉宋海艇。而在之后的十几年,他辗转各地,都未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徐书记说,“为了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年3月,他年近半百,毅然参加了长清大丰山游击队。在部队他先后担任过战士、特派员、锄奸股长等职。八年戎马生涯,他作战勇敢,不怕牺牲。据说当时宋海艇烈士伤势十分严重,但后来他依旧积极投身革命,为党的革命以及新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队员们认真听徐书记的讲解,了解了宋海艇烈士的生平事迹,并认真学习,做好记录。此次活动中,队员们学习到了当地的红色文化,了解到了先辈们为革命与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辛苦历程,培养了队员们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也提高了自身对党和革命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