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聚焦文登历史 讲述文登故事

戳一戳?“静闻涛声”,可看更多文章哟!

****************************************

文登历史上出了多少名进士?之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名,这个数字源自天津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的《文登进士》一书。而据笔者近年来的研究和考证,“文登进士”至少有名之多。而且,这个数字将随着研究和考证的不断深入而持续增加。

我们来看一看此前各种书籍中的相关记录:

《文登进士》记录的“文登进士”有人,其中明、清两朝66人;

中国城市出版社年出版的《文登学人(一)》记录的“文登进士”有92人,其中明、清两朝62人;

天津古籍出版社年出版的《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记录的“文登进士”有83人,其中明、清两朝52人;

山东文艺出版社年出版的《山东明清进士通览》记录的明、清时期“文登进士”有54人;

年出版的《文登市教育志(~)》和年出版的《文登教育志(~)》记录的“文登进士”均为92人,其中明、清两朝61人;

……

这些书中,一致确认为“文登进士”的有83人,记录最多的《文登进士》多了19人,这19人在其他书中要么没有记载,要么说是其他地方的人。那么,文登历史上究竟出了多少名进士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古代进士名录,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一是得益于官方的登科录、进士题名碑等,二是散见于民间的志书、谱牒、碑刻等。登科录始于唐代,起初为私家记录,唐大中十年()后,由朝廷组织编写,登录新科进士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进士题名碑起源于唐代,新中进士往往在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上题名留记,世称“雁塔题名”。宋时,由朝廷出资,立题名碑于礼部贡院。元代起立碑题名于国子监,明清沿袭。由于明代是将题名碑上元代进士刻名磨去,再刻上明代进士姓名,因此元代进士题名碑留存很少,现北京国子监仅存三块,另有明代自永乐十四年()始至明末进士碑77块(永乐十四年以前的明代进士碑存放于南京夫子庙),清代进士碑块。由此可知,唐、宋、金、元时期的很多学子,虽然中了进士,却未能碑石留名。国立题名碑尚且如此,诸如登科录等纸质典籍,以及散见于民间的碑石、方志、谱牒等等,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水灾、火焚以及人为破坏之后,能够保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清光绪本《文登县志》上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自隋设进士科以取士,由唐及宋,邑人之预是选者(参与进士考试的),仅得三人焉。岂无其人与,抑湮没无考与。”北宋时期文登人孙立,由于资料缺失,各版本《文登县志》均无记载,近年发掘出一块古碑,碑刻文字表明其为进士,《文登进士》由此将其收录。

  二、我们讲“文登进士”,“文登”的地域范围,指的是当时为“文登县”管辖的区域,而不是狭隘地指现在“文登区”的地域范围。据《光绪本〈文登县志〉点注》、《文登文化通览》等志书记载,文登县始设于北齐天统四年(),所辖地域为今烟台市福山区以东的范围,涵盖胶东半岛东端整个区域,包括今福山、牟平、芝罘、莱山、海阳东部、文登、乳山、荣成、环翠等市区。唐高宗麟德二年(),文登县地域第一次发生变动,将今天的牟平属地以西区域,从文登县分出设县,县治设在今牟平城。也就是说,今天的福山、莱山、芝罘、牟平、海阳东部等地区,历史上有97年的时间属于文登县地域范畴。这次变动后的文登县行政区划,大体就是今天的威海市地域范畴,一直维持了年。清雍正十三年(),文登地域发生第二次变动,将文登东部区域(今荣成市)从文登县分出,设立荣成县。也就是说,现在的荣成市地域属文登县管辖的时间前后达年。这次变动维持了年。民国十九年(),威海卫脱离文登县,成立了直属南京政府的威海卫管理公署。威海卫地域属于文登县管辖的时间前后达年。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讲,我们所说的文登,是一个“大文登”的概念,唐、宋、金、元、明以及清初至雍正朝末年,文登县辖属之地大抵相当于今天威海市的整个区域;从清雍正末年至民国初,整个威海地区除荣成之外,都为文登县辖属之地。所以,将民国以前的威海卫和清雍正末年以前的荣成所出的进士列为“文登进士”,并不牵强。

  三、我们所说的“文登进士”,以《文登进士》一书的归纳范畴论,主要涵盖三个群体:一是土生土长的“文登进士”,这部分占大多数,如丛兰、徐士林等;二是由外地迁入落籍文登的“文登进士”,如刘瑜、浦鋐等;三是祖籍文登后移籍他乡的“文登进士”,如毕拱辰、于觉世等。

  四、清朝嘉庆年间的梁萼涵,其先祖于明朝初年自蓬莱朱谷村迁至文登县,落籍温泉都柴里村(今属环翠区桥头镇)。明末清初,梁氏一支自柴里村迁至文登县孟家庄(后改属荣成县,今属环翠区桥头镇)。梁萼涵于清嘉庆三年()出生于已改属荣成县的孟家庄,道光十七年()举家迁至文登县万家庄(今高村镇万家村),并在此建起了赫赫有名的梁氏庄园。梁萼涵祖籍文登,生于荣成,晚年又入籍文登,故《文登进士》将其收录。

  五、清道光年间的毕道远,《山东明清进士通览》记为淄川人。而据有关资料记载,毕道远先祖为文登人,后迁至淄川县万家庄(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故《文登进士》将其记为“文登人”。像这种祖籍文登迁居他乡的,还有邹丽中、于觉世等。

  六、据《淄西毕氏世谱》等记载,毕道远九世祖毕自肃、九世祖伯毕自严、七世祖(伯)毕盛青、毕盛讃,与毕道远均出生于淄川,分别于明嘉靖年间和清顺治年间考中进士。倘若毕道远祖籍为文登县,那么毕自肃等四人的祖籍也应为文登,也可列为“文登进士”。

  七、据《山东明清进士通览》记载,明天启五年()乙丑科进士王都,“军籍直隶德州左卫,乡贯山东文登县”;明嘉靖二十年()辛丑科进士浦之浩,其孙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科进士浦延祜,均“乡贯文登”。此三人,各版本《文登县志》和《文登进士》均无记载。

八、胶东宋氏一世祖宋信,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元至正年间(~)为般阳路总管,致仕后落籍文登,于昌阳古城西择地而居,名为宋村。后宋氏家族繁衍扩散,子孙徙居山东各地,其中一支于明初辗转迁居莱阳县溪聚村。该支后裔宋黻于明天顺四年()考中庚辰科进士,其孙宋应亨及重孙宋璜、宋琬分别于明末清初考中进士。此四位宋氏进士,祖籍为文登县宋村,《文登进士》均未收录。

位于莱阳市中心大街中部东侧的宋琬故居

九、吉林榆树太平川于氏家族,先祖世居文登县大水泊村,始祖于麻于明洪武十八年()迁居莱州府潍县小东庄(今属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清乾隆五十二年(),于居安携子自潍县闯关东,落籍吉林伯都讷厅孤榆树太平川(今吉林省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第三代于凌辰及侄于荫霖、于蘅霖、于观霖、于钟霖相继考中进士,且于荫霖、于钟霖先后任职翰林院,创造了“叔侄五进士,兄弟两翰林”的科举佳话。太平川于氏家族代表人物于荫霖在所著《悚斋于氏家传》中写道:“始祖麻于洪武十八年由登州府文登县大水坡(大水泊)迁于潍邑。”清同治十三年()荣成籍进士孙葆田在《于荫霖墓志铭》中亦称:“公讳荫霖,先世文登人。”由此确定,太平川于氏五位进士祖籍皆为文登。同时,生于潍县县城的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进士于普源,系于麻二十一世孙,祖籍也为文登县大水泊。此六位于氏进士,《文登进士》均未收录。

于荫霖《悚斋于氏家传》

十、明隆庆二年(1)戊辰科进士于慎行,祖籍文登县赤山(亦称斥山)盘龙村,高祖于深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徙居兖州府东阿县杨柳渡(今聊城市东阿县姚寨镇前屯村),祖父于时迁居东阿县城(位于今济南市平阴县东阿镇)。隆庆进士于慎行,《文登进士》未收录。

东阿《于氏族谱》(于慎行支系)

十一、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进士于铭训,祖籍文登,先祖于福新于明洪武二年()由文登县迁居莱阳县于家疃,其后世又迁居莱阳县照旺庄、庙西等村。民国四年(),于铭训重修《于氏族谱》,今尚存。光绪进士于铭训,《文登进士》未收录。

于铭训《重修于氏族谱》(莱阳)

十二、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于文鐄,先祖于仲徳为文登县诸生,元朝末年迁居济南府新城县(今淄博市桓台县)。于文鐄与清顺治十六年()己亥科进士于觉世为同门同族,但《文登进士》只收录于觉世,未收录于文鐄。

桓台《于氏世谱》(于觉世、于文鐄支系)

桓台于氏族谱世系图

桓台于氏源流图

十三、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于醇儒、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于沧澜,祖籍均为文登县大水泊村,先祖于明初迁居平度州;元朝元统元年(3)进士于仲保、清康熙三年()甲辰科进士于瀗、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进士于澧、雍正元年()癸卯恩科进士于汧,祖籍均为文登县斥山(亦称赤山),先祖于北宋末年迁居牟平县(宁海州);清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进士于棻、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进士于疏枚,祖籍均为文登县斥山,先祖于明洪武二年()迁居临淄县。此八位于氏进士,《文登进士》均未收录。

临淄皇城镇于家庄于氏祠堂碑

十四、胶东半岛是于氏的祖居之地,有“天下于氏出胶东,胶东于氏宗文登(斥山)”之说,山东、河北、天津及东北地区的于氏多源自于文登县斥山或大水泊村。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的于氏进士祖籍均为文登,如明清时期,仅山东就出了五十二位于氏进士,现仅知其中十九位有充分史料证明其祖籍为文登县,余者需作进一步考证。

十五、文登是丛姓的宗源地,有“天下丛氏宗文登”之说。据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丛氏研讨会秘书长丛松坡主编的《丛氏源谭》称,全国各地的丛氏子民都是从文登迁居出去的,因此可以说全国各地的丛氏进士,其祖籍均为文登,都可以视为“文登进士”。明清时共有十位丛氏学子金榜题名,除了明确记为文登籍的丛兰、丛文蔚、丛大为、丛元灿、丛洞、丛坛外,还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记为江南如皋籍的丛中綋和丛方函,记为江南江宁籍的丛澍,记为山东蓬莱籍的丛中芷。这四位丛氏进士,《文登进士》均未收录。

十六、网上有文章称,丛氏进士还有丛澎和丛栋。“丛澎,祖籍文登,迁居江南江宁,清康熙二十一年()考中进士(一说清康熙三十三年考中进士);丛栋,祖籍文登,迁居江南江宁,清雍正二年()考中进士,官至刑部清吏司郎中。”但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资料,未见其二人中进士记录。经考证,丛澎即丛澍;丛栋疑为丛洞,真正的丛栋系咸丰十年()庚申科岁贡,未中进士。

十七、明初文登人周骏,清光绪本《文登县志》“据墓碑”将其记为明永乐戊戌年()进士。雍正本、道光本《文登县志》都只记周骏为明永乐丁酉年()举人,无中进士记载。《文登进士》按光绪本《文登县志》将其收录其中,《山东明清进士通览》《文登学人(一)》《文登教育志》等不载。今经进一步考证,初步确认,周竣并非进士。

十八、据光明日报出版社年出版的《比干后裔:林氏家族三千年统谱》记载,“文登人林懋樾,字荫普,清德宗光绪十四年()戊子科举人,光绪十五年()联捷己丑科进士,赐任翰林,钦加国子监司业衔,例授儒林郎。”清光绪本《文登县志》记载,“林懋樾,清光绪戊子()钦赐举人,己丑()会试,钦赐国子监司业衔。”但查阅《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书,并无林懋樾考中进士记录。另据《威海历代诗文选》记载,王者政之子王泽,与父亲同为清道光九年()己丑科进士,经初步考证,王泽并未考中进士。

……

  按照以上的分析,我们将《文登进士》一书所收录的位进士,去掉周骏,加上王都、浦之浩、浦延祜,是为位;如果再加上毕自肃、毕自严、毕盛讃、毕盛青、丛中綋、丛方函、丛澍、丛中芷、宋黻、宋应亨、宋璜、宋琬、于凌辰、于荫霖、于蘅霖、于观霖、于钟霖、于普源、于铭训、于文鐄、于慎行、于醇儒、于沧澜、于仲保、于瀗、于澧、于汧、于棻、于疏枚,是为位。

  其实,我们说文登进士有位也好,位也好,位也好,都只是一个概数,各位大可不必在数目上较真,定要说出个所以然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