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 文◎林德梓 年4月,我从烟台市人大常委会退休。离岗前,不少老同志凑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梦想。有的说,退休后,我要领着老伴儿去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见识见识外面的精彩世界。也有的说,不上班了,我要和老伴儿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还有的说,我已退休多年了,年岁大了,腰腿不灵了,要调节情绪,注意保健。一早一晚去南山顶上电视塔练练嗓子。或者扭扭屁股、伸伸腰,也可以学学跳舞,探戈、伦巴、华尔兹,跳个够。有位老同志问我:“老林,你呢?退休后,你有什么梦想?”我说:“我是学化工的,干了一辈子工业,但是,对文化艺术有着特殊的爱好。”不管是搞文学创作,还是绘画艺术,在这个圈子里也算是半瓶醋吧。在文学创作方面,下的功夫更多一些。尽管工作之余写了一些中短篇小说,编过几部电视剧,在烟台市作协还担任过两届副主席,但长篇小说从未发表过。 我听我爷爷以及好多老人讲过,解放前,国民党兵抛家舍业跑到了台湾,后来时局变迁,其中有些人回到了大陆,夫妻重逢,悲喜交加。作为一名作家,不把这样的故事写出来,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这也就成了我退休后的梦想。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广泛搜集素材,为小说创作做准备。我跑台办,跑图书馆,走访从台湾回来探亲的国民党老兵。深入了解台湾多年来的相关政策、法规。围绕小说将会写到的内容,足迹遍及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医院、市自来水公司等,有时,睡到半夜,做梦想起个问题,披着衣服,拉开灯,打开电脑,上“百度”,查找有关资料。 年初,小说的构思差不多成型,我就开始动笔了。计划分成二十个部分来写,有时,两三个月写不了一部分。有一次,写到夜里十一点半时,文中牵扯到 兵退役后的一项安置政策,我一时搞不清楚,写不下去,简直是抠心挖胆,一宿没合眼。第二天一上班,我什么也不顾就去了台办,直接询问清楚才罢休。每写完一部分,我就念给老伴儿钟雪香听。老伴儿是教师出身,有一定的文学基础,给作品提了不少有价值的修改意见。可以说,她也参与了这本书的创作。所以,在简介中用了我和老伴儿的照片,我认为也是妥当的。 小说的第二稿,是由我的长子林涛完成的。考虑到小说讲的是两代人的人生遭遇,表现的是一种有血缘关系的感情。所以,最初我给这部小说起名叫《血情》。但林涛看了小说初稿后,提出这部小说通篇突出两个字,一个是“情”字,一个是“债”字。比如,安芬和志刚有夫妻情,当安芬感到对不住志刚时,便在他身体伤残后伺候他,以偿还自己的债;肖华贵对安芬有爱慕之情,对当年的荒唐很愧疚,他之所以回到大陆投资,也是为了偿还自己欠下的债。于是,林涛建议将小说的名字改为《情债》,后来,这个名字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所以,这部作品林涛作为编著之一,也是应该的。 责任编辑王丛梅曾是媒体人,她的文学功底较深,为修改小说《情债》花了不少精力。正是经过她的精心加工和再创作,使小说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我特别要感谢我的老家莱阳。莱阳是老解放区,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出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就为我的小说提供了很多素材。莱阳的文化底蕴很深,自古以来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明朝有书画家董其昌、崔子忠,清朝出了诗人宋琬、书法家王垿,近代有孙墨佛,当代有冯凭、崔子范、马龙青等。故乡这片文化沃土对我的熏陶和教育,影响了我一生。 去年6月,长篇小说《情债》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各方面反响很好,认为这是我市开展胶东红色文化宣传以来的一部力作,为烟台文化事业的发展增添了光采。我的长篇小说梦想终于实现了。 作者简介 林德梓:曾任烟台市物价局局长,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林德梓同志 (本文引自年1月19日《烟台晚报》A20“文学角”专栏) 惊悉,林德梓同志于年2月25日17时50分突发心梗不幸逝世! 在此,刊登上篇他的旧作和下篇烟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隋福军同志年撰写的文章《勤奋笔耕华美人生——记烟台市原人大常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林德梓》、《烟台日报》年10月13日刊登的新闻《深情系桑梓佳作赠家乡》,以示哀悼和追思! 勤奋笔耕华美人生——记烟台市人大常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林德梓 文◎隋福军 林德梓,年3月任烟台市人大常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年8月退休。年1月当选为烟台市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原任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烟台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今年2月,通过国画评选,被吸收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 ▼林德梓同志作画 尽管他现已步入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看上去就像是五六十岁的人,从不知疲倦,仍在不停地创作。白内障手术后,继续坚持绘画写作,为繁荣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辛勤耕耘,奋斗不止。 大器晚成的创作之路 对于出生于莱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林德梓而言,似乎与文学艺术没有任何交叉点。然而,对文学艺术的无限热爱,加上坚韧不拔的执着追求,林德梓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 虽然遭受了稿件一次次被退回的打击,但他对写作依然满怀热情,在他干工人、工段长、车间主任的时候,坚持不懈地写消息和通讯,篇幅较长的就有多篇。年,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林德梓,终于圆了大学梦,被派到北京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深造。在学校学习期间,林德梓经高师指点,写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当时,学校专门请来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导师,为林德梓这批学生讲授写作课。林德梓根据亲身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陪客》,导师看了很高兴,推荐到《中国化工报》副刊,两周后就发表了。从此,林德梓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了中短篇小说《厂长的烦恼》《马乡长上任》《控诉》《厂长的替身》《真实的谎言》等30余篇,相继发表在《开拓》《五月》《山东文学》《胶东文学》《山东青年报》等十几家报刊上。并先后有十几篇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五篇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 林德梓坦言自己读过的书很少,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朴实的文艺创作规律。他的作品故事性强,悬念跨度大,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戏剧性,难怪著名作家李存葆这样评价:“林德梓完全是勤学苦炼写出来的,是真材实料的。” 来之不易的“第三枚勋章” 林德梓喜欢交朋友,在文化圈子里,李存葆、冯德英等著名作家都是称得上“知己”的文友。他们时常聚在一起,谈古论今、尽抒胸臆,无形中增长了见识,激发出创作的灵感。 年10月的一天,著名作家李存葆来烟找林德梓叙旧。闲侃中,李老问林老最近可有什么创作,林老回答说,前几天,老家来人说了蓬莱的一位伤残军人动人的爱情故事,听后感动得流了泪,一直想把它写下来,否则吃不好睡不好,但工作比较忙一直未能写成。随后,他介绍了故事的梗概。故事说的是,一位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参军,服役一年多就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孰料,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左腿被截肢。在参军前,他有一位当小学老师的女友,这位战士为了不给自己的恋人造成痛苦,连续多次给女方写信,说自己爱上了别人,要求断绝恋爱关系,最后女友信以为真,与他分手了。李老认为这个素材很好,可以写成一部电视剧,并限林老3个月内写出个电视剧本。 接受这个任务后,林老利用晚上、星期天进行写作,经常写到深夜一两点钟。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他对一些重大故事情节进行了改动,并把许多其他催人泪下的悲壮故事情节融入剧本当中,使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有生活特点,故事情节更加感人、更具有时代特征。最终地按原计划写好了剧本。在李老的帮助下,又送给著名剧作家刘国政,经过他的精心批阅,最后形成了两集电视剧《第三枚勋章》的脚本。 年8月,由上海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于杰执导的电视剧《第三枚勋章》开拍,并于10月与烟台广大电视观众见面。接着,山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该电视剧。经过专家评审,该电视剧获得年山东省电视剧创作三等奖,烟台市电视剧创作一等奖。这部电视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林老收到不少观众和读者的来信和电话,对作品大加赞誉。青海省的一位离休干部来信说:“我含泪看完了《第三枚勋章》,感到胶东人民真了不起,革命战争时期舍生忘死,改革开放年代做到了舍己为人。”《第三枚勋章》在林德梓的艺术生涯中,迸发出卓尔不群的艺术火花。 独具特色的“林式幽默” 林德梓喜欢笑话和幽默,不管在平日生活中,还是在文艺创作中,这个特点表现得异常突出,号称机关里的“笑星”。 林老的幽默不仅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关键的时候幽默一把,还能将复杂、难以解决的事情轻松搞定。一次,林老参加人大视察活动,视察完毕后,不少领导干部围着中巴车不肯上车,因为没有事先安排座位,担心坐错了位置惹出笑话。林老计上心来,对大家说:“坐在前面的起带头作用,坐在中间的起核心作用,坐在后面的起推动作用,坐哪都合适。”此话一出,大家会心一笑,纷纷上车随便找位置坐。熟悉林老的人,都喜欢与林老在一起交谈,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愉悦了心情,不乏是一种养生之道。 林德梓不仅善于观察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笑料,而且平时的谈吐、言语中充满着高雅的笑料。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林德梓笑话与幽默》一书,所涉猎的段子都是生活中的经典,让人们听了以后不仅感到好笑,而且细心琢磨琢磨,还颇有哲理性,让你悟出道理。例如,笑话《开会》,局长甲:“我们每天都开会,很多实际工作都没有时间做。”局长乙:“是啊,这么下去怎么得了,得开会研究一下——” 夜半惊梦的“神来之笔”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正是出于对国画的喜好,林德梓便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夜以继日开心创作,画出了众多优秀国画作品。 早在北京上大学期间,著名画家于人当面教林德梓学画国画。此前从未接触过画笔的林德梓,学起来较为困难,拿画虾来说,基本要领老师都教了,但长时间找不到感觉,画出来的虾没有动感。于老告诉他,绘画艺术不仅要勤磨苦练,还要有悟性。画虾最重要的部位在于画虾尾巴,为画好虾尾巴,林德梓每天回到宿舍,就拿出纸笔练习,但直至毕业仍没有找到感觉。毕业一年后的一个夏日夜晚,林德梓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正在画虾,用毛笔左右两撇画好虾尾巴,虾如同活了一般。醒来之后,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立即穿上衣服,铺开宣纸,倒上墨汁,一画画到天亮,感觉终于找到了。 此后,林德梓拜著名画家邹韦卿、刘泽文、刘同光、袁大仪、刘福芳等人为师,勤学苦练,不仅画作越来越成熟,而且从中悟出了很多人生的哲理。近年来,林德梓的花鸟、牡丹、人物等许多作品被南非、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友人收藏,有的还被作为烟台“国礼”赠送给外国总统。年5月,林德梓先生的国画《牡丹》被烟台市政府作为国礼送给密克罗尼西亚国家总统伊曼纽尔·莫里。 ▼林德梓同志国画 林德梓说:人“要活得值得,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要让有限的生命闪射出灿烂的光芒。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白走一趟……” 林老在艺术生涯中的辉煌成就,感染了诸多读者和众多文学艺术爱好者,许多同志不辞辛劳登门求学,林老都热情相助,甚至是手把手的调教,使许多爱好文学艺术的同志走上了发展之路,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深情系桑梓佳作赠家乡 《烟台日报》年10月13日讯(通讯员 纪欣宏 YMG记者 钟嘉琳 摄影报道) 近日,著名作家、画家林德梓向家乡莱阳捐赠了62幅扛鼎之作及收藏的徐悲鸿、欧阳中石等17位名人书画作品22幅作品。当日,在莱阳市博物馆内,举行了林德梓先生书画作品捐赠仪式暨林德梓先生书画展。 林德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他离开了家乡,在外工作,但他时刻思念家乡,感恩领导和父老乡亲的教育、培养。“我一直觉得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自己在书画方面还有一些专长,所以决定把自己多年来创作的作品捐赠出来,希望能够起到引领作用,让更多的在外名人能够回到莱阳、报答莱阳。”在林德梓看来,作为一个游子,能为家乡的文化产业出一分力,非常欣慰。 记者了解到,早在年,林德梓曾在莱阳图书馆进行过一次捐赠,那次捐赠的主要是前几年他个人的文学作品及书画创作。这次捐赠是其个人的全部家当,有文学作品共万字,其中,电视剧四部,均获省优秀作品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与林涛创作的四十一万字的长篇小说《情债》,获烟台文艺精品工程奖。还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林德梓文学作品选》《林德梓笑话与幽默》及部分中短篇小说,以及他近年创作的牡丹、花鸟、人物、书法作品共62幅和他本人收藏的舒同、赵朴初、启功、范曾、欧阳中石、徐悲鸿、黄胄等17位名人书画作品22幅。林德梓曾拜中国著名画家邹惟卿、刘泽文、袁大仪、刘福芳为师,他创作的牡丹在省内外多次获奖。年5月烟台市政府将6尺牡丹画作赠送南美密克罗尼西亚国家伊曼纽尔·莫里总统。年被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中国作家报社授予中国优秀艺术家称号(作家、画家)。 此次书画捐赠,作品精、数量多、份量重,大大丰富了莱阳市博物馆的馆藏内容,为莱阳市文艺创作输入了高品质的文化基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