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铁锅和汽车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产生联系?这简直是个让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但它却做到了,从生产一口铁锅到制造一辆汽车,山东烟台汽车制造厂这颗“胶东明珠”用实力创造了汽车制造行业里最大的行业跨度。 有人不禁疑惑,这样的行业传奇应该不断刷新历史记录才对,怎么如今音信全无了呢?这便要说起山东烟台汽车制造厂一段峥嵘岁月。 “时势造就英雄”,一切的生产都为时代的需要烟台汽车制造厂的前身是莱阳新建锅厂,最初就是一家专门生产铁锅的生活五金制造企业,时间追溯到年的0月份。 当年经历了二次解放的烟台百废待兴,“胶东腹地”莱阳城的人民生产生活秩序亟待恢复,烟台市政府决定开办一批专门生产生活五金用品的工厂来解决生活设施短缺的问题。 于是,莱阳新建锅厂应运而生,生产铁锅及其其他各类厨房用具以满足本地民众日常生活所需。新中国成立初期,莱阳城居民日常生活用具供应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农业生产设备设施短缺的问题又逐渐凸显。 此时,莱阳新建锅厂找准自身定位,做好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从生活五金的制造到农具配件的生产和拖拉机的修理,从金工向技工的角色转换,莱阳新建锅厂变成了莱阳拖拉机修理配件厂。 如果说拖拉机修配只是打打擦边球,那么真正和车打上交道应该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事情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烟台市革命委员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拖拉机生产大会战以期推动当地的拖拉机企业长足发展,干了十多年拖拉机修配的莱阳拖拉机修理配件厂近水楼台先得月。 凭借绝对优势在众多企业里脱颖而出,成为烟台市拖拉机研发团队的主力军,在年时成功自主研发了第一台拖拉机——“东方红-20”。这一台凝结了各家心血的自主研发拖拉机为莱阳拖拉机修配厂迎来了开门红,而后的各类产品研发似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到年,莱阳拖拉机修配厂的名号省略了“修配”二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莱阳拖拉机厂,诞生了“东方红-20”的升级版“泰山-25”,年销近千辆。计划经济年代包产包销,企业没有什么自主决策的权利,但也不存在什么竞争压力,企业销路通畅,发展一直顺风顺水。 在此之后国内又出现了载重汽车短缺的现象,莱阳拖拉机厂自告奋勇舍我其谁,自觉服从组织的派遣合并到解放汽车联营公司,生产过一段时间的八吨半挂车,这是莱阳拖拉机厂真正意义上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在年善于总结经验的莱阳拖拉机厂在这款半挂车的基础之上又创造性的发明了“燕台牌”轻型货车。于是莱阳拖拉机厂也就顺理成章地拥有了“烟台汽车制造厂”的名字。从生产铁锅到制造汽车,烟台汽车制造厂这一段堪称是行业传奇的经历为多少人津津乐道。 “打铁还须自身硬”,优化布局与锤炼技术并行尽管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从造锅到造车,天马行空的设想成真,除了有实在的感召,也离不开烟台汽车制造厂自身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优化产业布局。 在“燕台牌”轻型货车进入市场后,烟台汽车制造厂秉承着不忘本的信条,造着汽车但也并没有放弃原有的拖拉机生产线。 一方面,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一心想做弄潮儿的烟台汽车制造厂加紧研发各类农用车及载重汽车,抓紧占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抓住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关键,咬定拖拉机的生产制造不放松,不断升级优化生产技术。 企业也在逐渐地深化改革中形成了“拖汽并举”的发展格局。在当年,提到烟台汽车制造厂人们总会想到“泰山牌”拖拉机、“莱阳牌”农用车还有“燕台牌”轻型货车这些明星产品,在厂里上班的职工更是为在烟台汽车制造厂这样“多条腿走路,多产品经营”全面发展前景大好的企业工作而骄傲自豪。 锤炼生产技术。到了改革开放的后期,烟台汽车制造厂更是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着眼于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在当年,五千万绝对算得上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为了改造工厂的生产线,烟台汽车制造厂砸了五千万重金购入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在了解到日本五十铃汽车生产技术和工艺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之后,烟台汽车制造厂又绞尽脑汁从日本五十铃引进了先进的车型生产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烟台汽车制造厂自己的自卸车、低速载货汽车的等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烟台汽车制造厂模仿日本五十铃所推出的YT04车型,被当作是烟台汽车制造厂的一块招牌在市面上流行了很久。 年时我国的农用车市场发展迅猛,烟台汽车制造厂意欲借此东风再创辉煌,推出的“燕台低速货车”新车型不负众望,与此同时,烟台汽车制造厂成功收购莱阳市汽车总公司以及几家汽车配件公司以扩张势力。 烟台汽车制造厂的成功离不开企业长远的发展眼光和过硬的技术功底,发展策略与生产技术的齐头并进成为烟台汽车制造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秘密武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成不变拱手让江山从铁锅到汽车,有人说烟台汽车制造厂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庇佑下简直是一路开挂,没经历过白手起家筚路蓝缕,没感受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自然不知道万事靠自己的举步维艰。 但成长总要经历风雨,企业的发展也势必要面对一波三折的考验,就当众人皆以为烟台汽车制造厂能够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蒸蒸日上成功转型为一家现代化车企时,这家一直按部就班顺风顺水的搞生产的企业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偌大的企业内部矛盾接踵而至。生产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急需进行机构改革,单位管理层在其位不谋其政、贪腐之风盛行,企业上下都在挖空心思中饱私囊。 在不正之风的影响下,无人管理的企业生产研发进入停滞阶段并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市场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烟台汽车制造厂的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销量下滑,企业亏损严重。 就在这时刚巧有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同东风合资造车的机会,急于止损的烟汽领导一口应承,但即便时和王牌合作也没能够让烟汽重塑当年的辉煌,倒是在合作后的两年持续亏损。 这才引起了烟汽高层的重视,在意识到只抓外部经营不解决内部矛盾治标不治本之后,立即抓紧时间排查关系、整顿作风、肃清队伍,大量精简机构,清退闲杂人等,挽救烟汽于水火。九八年回归农用车市场,一年后成功扭亏为盈,还实现了企业并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业内部矛盾告一段落,外部问题日渐凸显。最初押宝农用车市场的确获得了一时的繁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结构的调整,低速货车的市场份额逐年减少,孤注一掷的烟汽遇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寒冰期,单一的产品线让烟汽的市场竞争力直线下降。 而单一的市场形态更是让烟汽的康庄大道越走越窄,一旦低速货车失势,烟汽便再无翻身的机会。被动就要挨打,烟汽也试图主动出击扭转劣势,但早前的决策失误让烟汽错失改革转型的良机,扑腾了半天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多次自救失败让烟汽彻底认清了局势,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与其无谓挣扎徒劳无功,倒不如早早找好下家托付余生,烟汽成为山东汽车工业集团下属公司似乎是顺理成章。 而后山东汽车工业集团和潍柴控股合并重组山东重工,烟汽最终成为山东重工旗下一家轻型货车生产基地,而烟台汽车制造厂的名号也由此消失合并重组的历史洪流中。 一代车企的湮灭着实令人感慨,但不得不说的是,比起跟不上时代完全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归为山东重工旗下产业已然算得上是烟台汽车制造厂最好的结局。诚如我们常说,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从一个造锅的日用五金厂发展到一家能够自主研发制造汽车的企业,山东烟台汽车制造厂成功打破壁垒成为行业的先行者,也曾拥有过那个年代里的高光时刻,成为那个年代里历史丰碑式的行业传奇,如此说来也算不上什么遗憾,毕竟作为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烟汽也曾拥有过它的峥嵘岁月与美好时光。 收藏 举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