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年,山东莱州一农民声称要培育亩产达斤的玉米新种。只有初中学历的他,竟能与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他是如何做到的?

年,初中毕业的李登海回村务农。李登海是山东莱州后邓村人,这里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水源也比较充足,一直以来都是粮食的集中产区。

但是,就是这样的地方,粮产却一直很低,这让李登海心里十分不舒服,他立志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这样的情况,提高粮产。

年,因为敢拼能干,李登海23岁便成为村里的农科队队长。就在这一年,他看到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让他更加坚定提高粮食亩产的决心。

报告中介绍了一位美国农民创造了玉米亩产斤的纪录。而当时,后邓村的玉米亩产量才二三百斤。面对这近10倍的差距,李登海的斗志熊熊燃烧。

在召集组员们开会时,李登海提出:要研究亩产斤的玉米新种。这一消息一下子传遍全村,成为街头巷尾的笑谈。面对村民的质疑、嘲笑,李登海并未退缩。

他仔细研究着,要想提高亩产,离不开几个要素:种植技术、土、种子。

想通这几个关键环节,李登海开始带着一群年轻人搞起了实验。他们首先通过各种书籍和到高产量地区走访,学习农业种植的科学技术。

随后他们下地取样,分析当地的土壤、水源、气候。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革耕作的制度。最后他们分别引进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的良种,进行栽培实验。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登海开启“拼命三郎”模式。每天他在地里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因为一直在田里干活,他被晒得黝黑。对此,他还开玩笑地表示,这是庄稼赋予他的荣誉。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李登海的玉米试验田亩产就突破了千斤大关。这让一直对他存疑的乡亲们一下子刮目相看。

“别说,这帮小青年真有点景,还真让他们捣鼓出来点门道。”听了乡亲们的夸奖,李登海那帮年轻人心里美滋滋的,但是他们知道,挑战才刚刚开始。

没过几天,李登海召集起试验田的几个年轻人宣布了一个消息:“从今天开始,准备培育亩产斤的玉米新良种。”

消息一出,几个年轻人连连摇头,亩产破千就已经很厉害了。连那些大学生都搞不出来的东西,凭借他们这几个平均学历在初中的农民,咋可能搞出来。

李登海一瞪眼:“我就是不信这个邪,农民怎么了,初中毕业又怎么了,越是说咱不行,咱越是得整出点名堂来。”

后面的日子,李登海白天骑着自行车跑到有经验的老农家取经,晚上他点灯熬油的学习。

从书籍到报刊,他基本处处不离手,即使是吃饭的时候,都是在田间地头,一手扒拉书另一只手大葱蘸酱。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啃下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的基础书籍。而且李登海并非仅局限于理论层次,他边看边实验,写下了二十多万字的笔记和实验记录。

年,李登海得到了一个到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这次机会让李登海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很欣赏李登海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犟劲儿,他送给李登海20粒来自美国的“XL80”种子,这让李登海如获至宝。

面对这20粒种子,李登海这次几乎睡在了田里,在搞了多个组合,记录了50多万的数据后,他终于从这20粒种子中选育出了“掖”的自交系种子。

年秋,为了加快育种的步伐,尽早研究出高产良种。李登海带着一起打拼的伙伴来到海南三亚荔枝沟租赁土地进行玉米加代育种。

即使是秋天,海南的气温仍然高达30多度,闷热的空气加上山沟沟里手掌大小会飞的蟑螂,让李登海等人无时无刻都在想回家。

但是此时“掖”与“黄早4”杂交的玉米长势特好,抵消了生活的苦,后来他们学会了与当地的蚊虫蟑螂和平共处。

年,李登海等人终于收获了由“掖”与“黄早4”杂交的玉米种子(起名:“掖单2号”)共七斤二两。

他们带着这七斤二两“掖单2号”回到后邓村,种在家乡的土地上,当年秋天,这批种子的亩产直接达到.2斤。

李登海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也让乡亲们真正地对他心服口服。“掖单2号”也被推广至全国26个省份,累积增产了42.4亿公斤的粮食。

年10月,李登海培育的“掖单13号”亩产达到.58斤,刷新了我国亩产新纪录。玉米专家惊叹:真是玉米王国中的珠穆朗玛峰。

但是,李登海并未停止。年,他再次凭借新品种,以.72斤的亩产,创造夏玉米亩产的世界纪录。

如今,已经73岁的李登海还是操着一口莱州方言,精神饱满的在各地的田间地头、育种基地转悠。我们不知道的是,他的腰因为长期干活劳累,已经打了6根钢钉。

对此,李登海只是呵呵一笑:“不要紧,还能干。”

每年的十一假期都恰好是北方收玉米的时候,希望今年大家也能大丰收。#玉米##我的丰收我的节#(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